八、教学过程

八、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复习《阿长与〈山海经〉》和《老王》的重点内容,再次感悟普通劳动者的命运,导入《台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台阶》,作者李森祥将为我们展现一位怎样的父亲呢?让我们走近《台阶》。(板书课题、作者)

(2)初步了解小说这一文体。课前老师同学搜集有关小说这种文体的基础知识,哪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呢?(学生分享后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多媒体展示:

(第一张)

什么是小说?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第二张)

1)人物。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常见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有: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对比烘托。

(第三张)

2)情节。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为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栩栩如生,作家必须把人物放在某些事件中去展现,这些事件互相交错,就构成了三要素中的情节。小说情节起着展现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情节的构成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个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第四张)

3)环境。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环境的主要作用有:

点明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场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有些环境还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

(3)初读《台阶》,认识父亲。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请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教师引导:我们如何概括文章的情节呢?要看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一件什么。)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用追问的形式展现这三个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在家乡,“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地高”。“我”家的台阶只有三级,容易进水,也表明在家乡没有地位,被人看不起。“父亲”渴望自己的家在乡里有地位,所以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都做了哪些准备?种田、捡砖、拾瓦、砍柴、存角票、编草鞋、踏黄泥。

3)新屋造好后,父亲又有什么样的变化?父亲老了,背驼了,身体垮了。他感到不自在,不对劲。

2.精读课文,感受父亲

(1)精读《台阶》,走进父亲。

1)教师导语:作者在谈到《台阶》的创作时说:“《台阶》是我的第三篇文学作品。那是1988年我在嘉兴的一个老房子里写的短篇小说,说的是一个儿子眼中的父亲。”(多媒体展示)

2)主问题:那么在你眼中,父亲是一个什么形象呢?文中刻画父亲的语句很多,请找出你认为描写最细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谈谈你眼中的父亲。(提示:可以找找带修辞方法的句子,也可以找找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与神态的句子。)

学生精读课文后,可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发言学生先朗读,再分析,说感受。分析完后可再读,要求注意语速重音,读出感情,可以结合老师范读。

学生可以找到以下精彩语段:

(第5段)父亲在三级青石板台阶上洗脚的细节:“……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这里是对父亲洗脚动作和父亲皮肤颜色的描写。从这一段描写的父亲用板刷刷脚上的泥沙,说明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也可以看出父亲生活的贫困和艰辛;“黄几几”是泥土的颜色,更是父亲的肤色,可以看得出父亲的朴素和敦厚。

(第13段)父亲在准备建台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父亲坐在绿荫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是对父亲神态的描写也是环境描写。父亲虽然忠厚老实,但看到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内心世界还是时时有波澜的。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第21段)在建好了新房,大家都来给他庆祝时有这样一段描写:“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一段既有对父亲的动作的刻画,又有对父亲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下不自在的神态。父亲长期处于一种地位低的状态,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第24段)“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这一段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用的那些动词,写出了父亲对台阶的呵护。

(第27段)“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挪台阶的动作写出了父亲谦卑的心理。

(2)三言两语,说说父亲。

接下来小组间讨论交流,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的句式,谈谈你眼中的父亲。举例: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父亲是个勤劳的人;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3.深入探究,理解父亲

(1)再读课文,理解父亲。

教师导语:李森祥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有责任把中国人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那么这里作者在写谁呢?仅仅写自己的父亲吗?

(学生小组间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作者在写农民,文中父亲是亿万农民的缩影。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父亲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推动了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我们应该为父亲喝彩。

(2)朗读《诗歌》,说说父亲。

让我们朗读一首诗歌,来表达对父亲的理解。(师生齐读)

多媒体展示:

朦胧时候

父亲

是一座大山

坐在他肩头

总能看得很远、很远

懂事时

父亲

是一棵倔强的弯松

这才发现

我的分量是这么重、这么重

而现在

父亲

是一首深沉的诗

儿子默默地读

泪轻轻地流

教师导语:小时候我们自以为是,不理解父亲;成家后,才明白父亲的艰辛。父亲给了我整个世界,我却拿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给父亲。作为儿女,我愧对父亲。同学们,你们也长大了,你们是否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呢?面对辛苦的父亲,你想对他说什么?

(3)再读《台阶》,写写父亲。

1)思考文章的标题能否用“父亲”或者“新屋”等来替换,原因何在?

2)朱自清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台阶》写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

4.课外拓展,延伸课堂,布置作业

(1)推荐书目。

《父爱》《代沟》《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2)完成对父亲的描写。

(教学设计来源:刘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