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板书的设计

三、教学板书的设计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脑接受的外界信息,有90%以上都来自我们的眼睛。根据现代信息科学的知识,人的记忆=视觉85%+听觉10%+触觉5%,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存储记忆的过程,教师要好好利用“眼睛”,发挥视觉的最大效用,绝对不能忽视板书的设计。

在教学中虽然可以说没有一个教师没使用过板书,但是人们对板书作用的认识却未必到位,一些新手教师对板书的设计和运用也不够重视。因此,我们有必要做些简单的梳理。板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板书是课堂教学情境的建构要素。如在上课之初,教师以较大字号、正规的字体书写课文题目、作家姓名、年代、背景,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特定的环境下,这就为该学习活动创设了一个简单的学习情境。

(2)板书帮助教师精确表达。在教师的口语表达以及学生间的对话中,常有一些生僻词语、陌生的概念、含有重要信息的短句。口语表达有一定的模糊性,并转瞬即逝不容易被学生理解,有的还会产生歧义。而以板书的方式将某些口语表达固定下来,就能部分地消除上述问题,使表达变得清晰明了。

(3)板书强调关键学习内容。对一些与教学目标关系密切的概念、术语等,学生在课堂上听一遍是不够的,写在黑板上,教师就可以反复提及,学生在讨论中会尝试着运用,从而不断深化理解。利用板书来强调重要信息,还可以引导学生做课堂笔录。

(4)板书记录师生学习过程、思考或讨论的轨迹。将学生的思考经过记录下来,既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指向既定目标区域,也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知识的构建。

(5)板书作为教学组织的手段,用来凝聚课堂焦点、控制课堂节奏和气氛。在教师写板书时,课堂差不多处于暂停状态,这就相当于绘画中的留白,给学生留出了做笔记消化知识甚至短暂休息的时间。

这个优点是用演示文稿讲课那种快速、瞬间、大量呈现知识情况下所没有的。当然,如果适当地让学生也到讲台上板书,还会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以及培养学生表现力的特殊功效。

当前教学中的板书设计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多媒体教学工具对语文教学阵地的占领,导致了一些教师认为“板书”是可有可无的,在教学中不注重板书的设计,使板书内容空洞,黑板成为“被忽视的角落”。另一个极端,则是走向烦琐,事无巨细、密密匝匝地排满整个黑板,抓不到重点,也同样失去了意义。此外,板书内容的杂乱无章,也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从根本上来看,教师的板书设计出现问题,就是因为备课不够深入,自己都没能抓住逻辑、抓住重点。

我们已经明确了板书设计过程的主要问题,那么,怎样设计才是好的板书呢?板书并不单是涉及书写水平问题,更主要的是设计书写内容及其整体布局和书写顺序等。板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在教案中要列出明确的板书内容,备课时只凭记忆往往会出错,导致内容遗漏或顺序错乱。

(2)为黑板分区。即按照一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事先把黑板分成几个区域,让每一个区域承担一定的功能,课文标题、重要概念、学生发言摘要、核心内容与字词等分别写在不同的区域内,有规则的布局,既便于教师梳理教学逻辑,也便于学生做笔记。

(3)试着用简单、明了的概念图或流程图将主要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如《变色龙》人物行为及心理变化图。结构化的知识总是更利于理解文章和记忆知识。

(4)按照课堂的时间顺序安排书写内容,使书写顺序与课堂顺序基本一致,避免随意涂画。

(5)对板书的容量事先做预计,尽量不要边写边擦,以便保留、记录课堂的完整流程及主要信息。适当的时候可预留给学生板书的时间和区域。

教学板书的设计与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对文章解读的差异,可以直接从他设计的板书中呈现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