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现代诗歌选文的特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现代诗歌选文28篇,占总阅读篇目291篇的9.62%;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现代诗歌选文31篇,占总阅读篇目353篇的8.78%,比例大致相近。对两套教材进行横向对比,可以看出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人教版选文更注重诗歌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哲学意义;语文版选文更注重“诗美”和“诗艺”,力争让学生对诗歌本身有更完整的认识,其所选的诗人及诗作在艺术上的评价普遍较高。下面我就选文特点作细致探究。
(一)选文经典
只要我们粗略地统观一下,就可以看出,选文篇篇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这些优美的诗篇都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或许一句话让我们刻骨铭心,或许一个意象值得我们反复玩味,或许一段诗作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用一生来读懂。
(二)内蕴丰美
阅读诗歌,很容易唤起我们对母语的热爱。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的文化先驱就可以用白话文创作出如此美妙的诗句:雨巷里娉婷袅娜的女子犹在眼前,康桥河畔的垂柳仍在摇曳着;大堰河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在今日更显得高贵而美丽……每一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窥见作者深沉的情感与博大的胸襟。即便是舶来品的外国诗歌,也有为之付出了心血,进行二次创造的翻译家,让这些文字适于中国本土。中国的语言文字,魅力是无穷无尽的,伟大的诗人们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同与热爱,凝结成诗歌丰美的内蕴。
(三)题材多元
这些诗歌的题材,从爱国、怀乡到理想、生活,从自然、景物到人生、哲理,不一而足。多样化的题材中也包含着丰富多样的人文意蕴。审视这些诗歌我们会发现,各个流派、各种身份的作者都有:新月派诗人徐志摩、闻一多,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当代诗人余光中,朦胧诗代表女诗人舒婷,革命领袖毛泽东。在这种“多元诗文化”的影响之下,学生会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不同种类的诗歌,从而在茫茫诗海中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了解到除了自己狭小的生活空间之外的大千世界。诗歌就是要陶冶学生的性灵,激发出他们在审美上的天性,提升其人文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