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第三节 诗歌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在语文教材的篇目中,诗歌是占比例较大的一种文体,这可能源于汉语言音韵方面易诵易背的特点,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诗歌传统。语言教材一般把诗歌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大类。前者包括古代的诗、词、曲,后者包括自中国“五四时期”以来的白话诗歌和国外诗歌译作。开展诗歌阅读教学,首先需要明确诗歌这类文体的基本特点以及诗歌阅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价值,才能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人们历来将“诗”与“歌”并称,因为在所有文字形式中,诗与音乐的关系最接近。很多原始的诗都是准备配合音乐的歌词,如《诗经》,宋、元的词、曲。至今,不少民谚、童谣还保留着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歌词要求有韵脚、有旋律,句式相对整齐,形成一种有规律的变化,便于被人感受、记忆,便于口头流传,这就是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的缘由;诗歌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在写作中人们更有时间来磨炼语言,在流传过程中人们更有可能修改它们。在所有文学表达形式中,诗歌的语言最凝练,也最精致(当然,格言的文字也很凝练,这也与格言的字数少、流传广有关)我们可以归纳出诗歌的特征:

(1)以抒发情感为主,是对生命意义和自然美的真实展现。诗歌的主旨一般超越功利和世俗社会实用价值,这应与它的这个本质特征有关。

(2)依靠形象思维,即借助直觉和形象来表达。跳跃的线索、丰富的想象,都是与形象思维有关的。“形象的目的不是其意义易于被我们理解,而是制造一种对事物的特殊感受。”

(3)富有节奏和韵律是诗歌显著的形式特征,诗歌的分行、有韵脚、复沓等形式都是形成诗歌音乐节奏所需要的。

(4)语言凝练、表达精致、富有个性,是诗歌语言的显著特征,在古代社会,文字的使用不普遍,而诗歌因短小精练、易记易传,在很长一段时期一直起着信息传播主流媒介的作用。古人从诗歌中既可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志和社会风尚,也能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