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提问的设计

二、教学提问的设计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教师了解学生情况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大家都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之后,我们的课堂就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老师到处都是问题,但是问题往往浅层次、没水平,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其具体表现为:教师所提问题没有精心设计,往往比较随意,要么太难,要么太简单,太难的学生不会答,太容易的学生又不屑于回答;问题设计缺少梯度,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这样就造成特别优秀的学生和程度比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所适从,要么吃不饱,要么没法消化;有时候教师的问题设置比例搭配不合理。

大部分教师课堂上提问多以识记性的低水平问题为主,提问的目的主要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缺少真正让学生思考的理解性的高水平的问题;有的时候教师对问题表述不清晰,教师表述的时候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但是学生却往往不明所以,摸不着头脑;还有的时候老师留给学生可以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还来不及做出反应,教师的回答就蹦出来了;有时还会出现提问对象的结构不合理,学生的参与度比较低,很多老师喜欢提问程度比较好的学生,让他们为所有人做出示范;还有的时候缺少有效的评价,答了和没答没什么区别,缺少教师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提升。长此以往,提问效率降低,起不到应该起的作用。那么,该怎样设计教学提问呢?

(一)时机上要把握好

教师的提问,要把握准时机,如果时机找到了,效果会大增:引入导语前后、读课文前、读课文后、教学重难点处、学生的思考无法顺利进行之时、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的时候、课堂气氛开始沉闷的时候。教师还要能根据学生心理状况、学习状态和文本的内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提出的问题也要有所考虑,刚刚上课之时,要提问一些难度比较低的记忆知识来巩固学生的记忆,唤醒他们的学习状态;在学生正酣畅地思考之时就要抛出一些分析性的问题让他们“趁热打铁”,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当学生的注意力不太集中、临近下课之时,教师可以拿出他们兴趣点高的话题,甚至可以拿出一些与课程内容离得比较远的延展性话题让他们去思考和讨论。

(二)提问的内容要设计好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设计一节课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设计核心问题要考虑两点:一是基于课程计划指向教学目标;二是能够串联起整堂课教学活动。例如,针对《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如果问“贝尔曼是一个成功的画家吗?”可能指向某个环节的教学目标,而问“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就可以用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第二,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两三个主要问题。主要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讨论欲望,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但不能为提问而提问。不好的问题如:

(1)问题指向一般的常识,比如,“春天有哪些特点?”(针对《春》的问题)

(2)与学习内容无关,比如,“绍兴会不会真的下雪?”(针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问题)

(3)为提问而提问,比如,“丑小鸭为什么丑?”(针对《丑小鸭》的问题)

第三,核心问题与主要问题构成一个“问题链”。

(三)提问内容要难易合理

现在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老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肯定是照顾课堂的大多数。但是两头的学生,也要有所考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有难易程度的区分,让一些高水平的学生可以再向上拔一拔,让一些程度低的学生也有实现感。所以,教师课堂的提问既要有读课文、认生字、背词语这样识记性的问题,又要有辨是非、拓思维、引想象这样高难度的问题。

(四)提问的内容要具体

借助问题,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思考,应该回答什么,不要用空泛的、有歧义的问题。譬如教师这样问:“你是怎样理解这篇文章的?”学生往往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太笼统,学生既可以从理解方式上回答,如“通过查阅资料理解”“与父母讨论理解”“联系生活经验理解”“逐字逐句理解”;也可以从理解内容上回答,即作者写了什么;还可以回答自己的感受与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困惑是因为教师所提问题不够具体而造成的,可以加限定词来改进。

(五)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

提问不只是教师有什么问什么,然后站在讲台上用期盼的眼神渴望学生的正确答案。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通过变换提问方式,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情绪,让学生们更愿意思考。提问有直问、曲问、追问、逆问、比较式提问、连问、谬问、插问、明知故问、话题式提问、散点式提问、总分式提问、启发式提问、情境式提问等。教师要选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进行提问,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提升课堂的“互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六)提问表达清晰明了

课堂教学提问,不仅要把问题设置好,教师还要表达好,否则再好的问题也问不出效果。教师在表达的时候要做到清晰准确、言简意赅,有的时候老师就一个问题反复说,而每重复一遍,问题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不同。学生就一直迷茫地看着老师,不知道老师到底想问的是什么。老师在提问的时候,语速也要适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慢了打乱课堂的节奏,太快了学生又没有记忆和思考的时间。经过实验表明,如果教师用扬顿的语调、挑战的语气提出问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显然比那些以平淡、平铺直叙、毫无感情色彩的语气提出问题时要高很多。

(七)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全体学生

对同一个内容,还应该准备几种不同的问法,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教师预设的问题在教学中会遇到应答障碍,有经验的教师能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提问角度,或就原来问题的大小范围、答案的指向、表述句式等方面给出提示,或提供参考材料和思考路径,帮助对话双方接上思维的线索。而新手教师因经验和应对能力不足,就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多准备几个问题。

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及时调整问题,是教师提问的基本技巧,也需要有一种时时关注学生的意识。钱梦龙老师认为提问的价值不仅在于问题的数量,更重要的在于问题的质量。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保证问题质量的四项要求:①最好是来自学生的问题,“先让学生在自读中质疑问题”,教师从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③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④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意见,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人称赞钱梦龙老师的课像一台精心编导出来的戏,而钱梦龙老师则像一位收放自如的“导演”,这种效果,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组织教学所提的问题。

(八)问题评价要到位

教学提问的过程不是要求学生给出标准答案的过程,而是思考的过程。既然是思考必定就要让学生有所收获。教师的教学评价对于提高问题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抓住其中的关键点进行有效的评价。对于回答得不够准确的学生,可尝试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逐个提问,由浅入深;对于回答准确的学生,也不可就此了结不理,应该继续向更深处引导,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这里我们还要强调一点,就是不仅老师自己要会提问,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现在的很多课堂是“去问题”课堂,老师问学生还有没有问题,当听到学生说没有问题了,老师会很满意。老师以为没有问题了,就是教得好、学得好。问题意识薄弱的主要表现是“四不”:不敢问、不愿问、不会问、不能问。有时没有问题,不是表明学生都学会了、都懂了,而是意味着他们已经不再继续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