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常用方法
(一)有声读与无声读
有声读是指将书面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经过“形—音—义”阅读过程的一种阅读方式。有声读按阅读目的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朗读、朗诵、背诵、吟诵、念读等。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常用的方式。
什么是朗读呢?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把它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就是朗读。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意义。
中学生学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而朗读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叶圣陶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工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314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这不但说明了朗读对理解、体会文章的作用,而且强调要“花一番工夫”去朗读。朗读对体会、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也有重要作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写过一篇《岘山亭记》,他的朋友章子厚读到“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一投汉水”,便建议改为“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欧阳修一听,连称“改得好,真是妙笔!”其实加两个字,意思并没变,但每一句增加了两个音节,又平仄相对,读起来显得分外和谐。汉语的这种音乐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体会。
学生通过认真地反复朗读,可以把文章的内容、思路、语言都化为自己的,好的朗读指导可以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加强朗读常常可以收到讲解分析所不能起到的功效。朗读对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也大有裨益。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要重视重音、停顿、快慢、语气等技能方面的指导,但目的是理解课文的意思和思想感情,不能为读而读。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有多种,如齐读、轮换读、分角色读,以及教师的范读、听录音朗读,等等。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文特点选择适当的形式。
朗读指导时,要求忠实于原作,正确把握读物的思想感情,始终保持“以声求义”的意向:声音清晰,发音正确,合乎普通话的语音规范;注意停顿、重音、语调与速度。教师还要纠正学生常有的毛病——“学生腔”,即拉长声读,或“唱读”,指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真实”的语调读出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很重要,有的教师把课堂朗读叫做“我们的广播剧”。到朗读的时候,教师就对学生们说:“‘我们的广播剧时间’又到了!请同学们准备好。”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有很好的引发兴趣的作用,学生自然成了朗读的主体。
无声读即平时所说的默读,是指阅读时不出声,只经过无形阅读过程的一种阅读方式。由于无声读从文字到意义之间不再经过语音转换过程,即不再赋予词以声音,视觉不受逐字换音的牵制,视角广度大,眼停次数少,因而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读者可以根据阅读目的的需要进行浏览、跳读。还有利于阅读时进行思考、比较、推敲,看到重点、难点与疑点之处可以重复看,反复想,有助于理解读物的内容,并容易产生创见。应该说,默读是实用性很强的一种阅读方式。
培养学生的默读习惯,指导默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精读与略读
精读是指为了达到对读物的充分理解,而要求认真、仔细、精确地研读课文,最后完全理解阅读材料内容的阅读方式。精读是我国优良的传统阅读方式,它要求“循文入义”,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旨,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即要求逐字、逐段深入钻研,包括注释、序言、图表等都应该仔细阅读。精读一般有这样的要求:认读方面,要求按顺序仔细阅读,不允许错认和漏认。理解方面,要求理解文章的词、句、段篇的意义,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对于词还要理解它的表达作用和感情色彩;对句子,还要领会它的深刻含义;对段落,还要懂得它在全篇中的地位;对全篇,要掌握它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对于科技类文章,应透彻理解课文中重要的概念、原理,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白其中重要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把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科学意义。如何进行精读,中外学者在阅读实践中创立了许多方法和技巧。例如:复读法、熟读精思法、分析阅读法等。下面结合课文举例探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绕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要比桑椹要好得远。
在这段话里,“无限趣味”这一短语具有高度概括的作用,引领下面的内容。敏锐地抓住它,读出下面句子对它的支撑关系,就把握住了全段的意思。下面第一句写像音乐般悦耳动听的虫叫,第二句写既会发出声音、又会喷出烟雾的斑蝥的游戏,第三、四两句是写怀着无限的趣味去发现可以使人成仙的何首乌根,第五句写去采摘味道极好的覆盆子,这些使儿时的“我”心醉神迷的活动,表现了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如果读者能够有更细致的语言感受力,还可以从“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里看到一个小孩子好奇寻找的形象。
虽然我们强调阅读教学中精读的重要,但由于教材中的课文尤其是现代文,有的内容不足以适用于精读,因此备课时,教师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精读篇目。一册教材,精读的比例不一定很大,但要力求有效。在指导学生精读时,还应结合指导圈点、勾画、评点、笔记等读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略读是与精读相对而言的阅读方式。叶圣陶先生谈过:“‘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需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适应,所以叫做‘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2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这段话把略读解释得很明白。所谓“略读”,就是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在人们现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略读是最常用的。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对阅读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略读练习。
一般来讲,从大略把握一本书的要点和特点来说,略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泛读读物的书名、著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期,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然后是略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文章的大小标题和能反映书和文章的内容的字、句、段落;最后细读自己需要的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大略把握一篇课文的要点和特点来说,与此大同小异。
因此,略读仍要以准确理解为前提,同时要求有较高的阅读速度。这二者就构成了一定的阅读效率。准确理解,是从阅读的质方面提出的要求,没有质的保证,阅读就没有意义。阅读速度,是从量的方面提出的要求;没有量的保证,就不符合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有许多办法。例如:
阅读时要求既要集中注意力,又要提高阅读速度。如果注意力分散,一扫而过,就不能获得有用信息,如果只有注意力而不讲究快速,那么阅读效率就会低下,因此要把注意力与读速结合起来,做到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有用信息。
指导学生善于从文中寻找关键的词、句和段落,并能用简练的语句概括课文的总体内容。略读中,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有时并不影响对全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可以绕过去。学会抓住主旨和关键的意思。这点是与精读的要求不完全相同的。
还有善于引导学生从题目引发问题或猜想课文内容,并带着问题或猜想去阅读,去快速寻求答案,等等。
精读和略读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精读着眼于“精”,旨在深入钻研,透彻理解,略读着眼于“博”,旨在观其大要,或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速度。二者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宜偏废。在校学生是打知识基础的阶段,应以精读为主,略读为辅。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和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叶圣陶所说的有两层意思:一是略读要以精读为基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二是略读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是知识的应用。这都是有道理的。此外,略读还是精读的引导,通过略读,可以选取确定精读的内容,使精读能更有效地进行,略读的能力与质量直接影响精读的阅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