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设计的原则

三、阅读教学设计的原则

阅读教学的内容太过广大,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各种不同文体的教学都含于阅读教学之中。面对一篇课文,选择哪一部分作为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选择。这受到教师个人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教学经历、思维方式等很多条件的影响。然而,即使这样,教学内容的选择依然不是随心所欲,它存在着不确定的原则。

(一)彰显“语文性”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可能会涉及各个学科的问题,比如天文地理、历史政治论。语文教学是透过言语所承载的内容来学习言语,非语文教学是透过言语去发现或获得言语所承载的内容。像余光中的《乡愁》,既可以带领学生去体悟余光中的对祖国眷恋之情,也可以谈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去感受作者的创作背景。这样的课文一方面够深度、有美感,另一方面增加了语文味。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个教学案例。

《十八岁和其他》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和理解。

2.认识并能处理两代人的矛盾。

3.体会父母之爱,学会感恩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一封家书》。

2.作者介绍和课文基本内容。

3.体验:两代人的矛盾。

(1)说说你与父母的一些矛盾,当时你是怎样处理的,感受如何?

(2)读课文第二部分“两代人的矛盾”,说说你的收获。哪些内容对你处理和父母的矛盾有启发?

(3)探讨两代人的矛盾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许多新的感受,如果你的父母在这里你会怎么说呢?

5.一起背诵《游子吟》结束本课。

可以说,上述内容为学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亲情教育课,可是这样的人伦课程却消解了语文独立设科的意义。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观念性的问题,不能因为求新求异而导致教学内容的错位。

下面这个改进版的教学设计可能更有“语文味”:

1.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你喜欢东东的父亲吗?为什么?

问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坦诚、理解、期望、关爱的语言表达方式,要求从具体的语言出发进行把握。

2.要求学生标出文中最能引起共鸣的语句,说说感动的原因。

进行这个活动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谈话式行文方式与内容的关系。

3.给家长阅读文章,要求家长划出感受比较深的语句。

4.课堂上让学生研读、交流家长划出的语句,领会父母的情感。

5.给父母写信,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改进之后的教学设计,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同时也灵活地添加了“亲情”的内容。

(二)把握“话度性”

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时,既要充分考虑“基础性”,不能太“越界”,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又要考虑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防止出现学生“消化不良”和“吃不饱”两种现象。我们应该考虑到,进行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例如,《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对于这篇课文可以借鉴下述方式:《曹刿论战》这篇课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记叙了春秋时期鲁国255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清代文学家朱彝尊在《经义考》中对《左传》曾经作过高度的评价,他说:“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左传》的风采。

对中学生来讲,教师在课堂上激情澎湃地抒情,讲大而空的道理是难以打动他们的,教师一定要把准学生的脉,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哪些是可以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认真地教,学生却无动于衷。为什么呢?因为,你在教的是他们早已经心领神会的,或者你在教的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的。

(三)区分“文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将文学作品单纯地当作传递语文知识的工具。将教学固定程式化的模式,而忽视了文学作品不同体裁所传递情与美的方式的不同。语文教学需要一定的模式,但是不能模式化和僵化。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定要把注意点放在不同文体的差异上。同样一个主题,诗歌通过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来传递,散文会在看似闲庭信步中通过情与景的交融、情与理的和谐来分辨,小说借助环境的渲染和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彰显,戏剧则会通过集中的情节冲突和舞台对话来让我们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