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重点与原则
(一)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记事是人类很早出现的文字活动之一。一个人经历了一场奇特的遭遇希望告诉别人,一个部落中有价值的故事需要流传给后人,这是记事的最初功能。但靠口头表达既不能保证每一次讲述都一样,也难以持久留存。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人靠“结绳记事”来实现记录目的,但结绳记录不了复杂的事物,后来有了文字,记事就容易多了,现今已发现的甲骨文和金鼎文的内容几乎都是“记事”。古代的历史、笔记等主要也是记事的文本,可见记叙文在早期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记叙文除了有再现历史、记录社会生活、留作档案资料等功能以外,还可以用来传播知识、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也可以用来教育他人和反思自己,它往往比议论文更容易被人接受。与古代相比,今天的社会生活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会用记叙文记录事物,表达心声,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仍然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从记叙对象的侧重点看,记叙文分以记事为主和以记人为主两种,不过,一般的人物总是包含在事件中的,事件的主角也是人物,因此它们在写法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一篇记叙文,大体可以从记叙的内容、方法和格式等方面衡量其优劣。人们在每一个方面都总结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如果符合这些要求,就算一篇好的记叙文了。从记叙内容看,一篇记叙文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1)应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经历。从这一点上说,它与虚构的小说不同。
(2)应该是一个新颖的故事。这决定了你讲的故事有没有人愿意听。
(3)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故事。这个故事对读者来说不全是娱乐,还能引起他的共鸣,有一定的教育或启发意义。作者赋予故事的意义,通常也称立意。
从记叙方法来说,一篇记叙文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1)应该记叙一个完整的故事,即有开头、过程、结局。
(2)应该是合乎逻辑的故事,故事里的时空关系不能散乱,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3)应该是一个要素齐备的故事,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人员、事件、结局等信息。
(4)最好还有一定的曲折波澜的情节,因为人们都喜欢看曲折的故事而不喜欢看平淡的故事。
(5)表现手法应该丰富一些。比如,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写人物。除了介绍人物,还应该有些环境描写。除了记叙手法,还可以适当用些抒情和议论。
从格式上说,一篇记叙文还应该做到以下要求:
(1)入题要快,三言两语就进入主要故事,一般一篇600字的记叙文,开头段超过100字就多了。
(2)段落不能太少,一般一篇600字的记叙文若少于5个自然段,无论视觉上还是读起来都不太舒服。
(3)结尾应简洁而有余味,引发读者思考或联想。
(二)议论文写作的重点
1.如何驾驭较为丰富的材料
中学生普遍已经有了运用丰富的材料和知识展现自己才华的意识,但是,如何把这些材料组织成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在中学生的作文中,经常出现材料堆积过多、不同材料之间的内涵相互冲突、材料与观点不协调、材料描述多而分析少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克服。
2.如何表现自己的独立思考
中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独特看法,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中学生在心理上仍然处于叛逆期,只不过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叛逆对象开始从家庭向社会延伸,因而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人生问题的看法上,往往不够辩证、不够全面,容易形成所谓的“片面的深刻”。中学生作文在独立思考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三类:只有态度和判断,缺少论证;观点偏激,把局部当作全部;照搬媒体上的空话套话。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小心保护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见解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又要恰当指出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调整认知偏差,提高思维品质。
(三)如何提高论证的逻辑水平
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水平具备了一定的说理能力,但是多数中学生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还普遍逻辑性不强,尤其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不会用逻辑推理来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主要表现有:前后结论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没有经过分析和论证而凭空下结论;把基于自己感受的判断当成基于常识和真理的结论;无限上纲,对某种现象的意义任意拔高或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