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的常用方法
(一)选好教学的突破口
一篇课文,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即选择教学的突破口,不少人管它叫“切入”。对于被称作“艺术”的语文教学来说,这“切入”是很有讲究的。有人形容:一篇课文就像一块好看的花布,高明的裁缝总是能够就着图案缝制成一件漂亮的衣裳,而他裁下的第一刀(所谓切入),对能不能缝制成一件漂亮的衣裳至关重要。成功的语文教学总是与这切入有着重要关系。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创造了多种“切入”的方法,而且行之有效。简单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从题目入手
另拟题目法。教师请学生为课文重新拟定一个题目,并且说出理由。例如上《变色龙》一课,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给课文拟定了这样一些题目:一个看风使舵的人、变化多端的人、多变的人、两面人,等等。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为课文重新拟定的题目是很难超过原作题目的。这只不过是一种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手段——学生要在整体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才能提出自拟的题目;说明所拟定题目的理由,正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在教师方面,通过学生所拟定的题目和陈述的理由,可以了解他们初读的水平,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这是一举多得的办法。待这一步工作完成以后,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给课文重新拟定了不少题目,但作者为什么却要用“变色龙”作题目呢?教学自然而然地进入精读阶段,而且学生兴致很高。
添加题目法。包括副标题和在原题上添加修饰限制成分。例如让学生给《海燕》一课添加副标题。学生添加的副标题有勇敢的斗士;渴望暴风雨的勇士;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胜利的预言家;革命的先驱者;等等。看着学生经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以后拟的这些副标题,老师有理由相信:学生大致明白了课文内容。而学生们通过这一番工作,兴趣盎然,阅读效率很高。老师还没有讲解,只是做了这样一个巧妙的设计,就使学生们通过积极的思维,大致明白了课文的主旨。这个设计,使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给题目添加修饰限制成分,只是一种手段,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才是目的;有了这个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就能够进行深入的阅读。
2.从概括入手
这是“切入”的又一种方法。所谓概括,就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或课文里的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例如《皇帝的新装》:老师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并说出理由。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筛选出一个“骗”字,进而研究课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一个“骗”字进行活动的。抓住一个“骗”字,课文的灵魂就显现出来了。还有,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等,都巧妙地达到了既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致内容,又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目的。
3.从复述入手
学生读《庆祝旧历元旦》课文之前,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国外朋友,你怎么向他介绍中国的“元旦”?过元旦有哪些习俗?这个“切入”十分巧妙,学生们不仅产生极大兴趣,阅读课文十分专注,而且复述能力得到了锻炼。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学生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或基本上按老师的要求)做到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还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吗?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从抓关键语句入手等。不管如何“切入”,这些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大致内容,为后面的教学开好头,打基础。
(二)精心设计提问
成功的语文课上总是少不了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设计这样的提问需要技巧,更需要功夫和经验。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很注意在设计上下工夫。在不少老师的课上,我们都能发现精致巧妙的提问。课堂提问的设计,有经验因素,但更主要的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对教材把握的程度。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课堂提问设计的着眼点一般在以下几处:
1.从课文标题设问
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提问,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例如《孤独之旅》,可以提问:这个“孤独之旅”是真正的旅游吗?你在成长中有过哪些孤独时刻?从文章的标题入手提出问题,如果能够逐渐变为学生独立阅读时的一种习惯,就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在关键语句处设问
语文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关键语句,这样的语句,内涵非常丰富,在文中起到独特的作用。抓住这样关键语句设问,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结尾部分一句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教师抓住这一关键诗句作为理解诗的切入点,设计了一系列提问:灵魂有颜色吗?为什么说大堰河是紫色的灵魂?这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对主题、对诗的创作手法、对全诗的结构进行深入探索,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呈现出一种共鸣状态。如果通过教学,学生在独立阅读中也能够抓住类似的关键语句并提出问题,进行思考,阅读教学的质量就有了保证。
3.在重点难点处设问
设计的提问,不能主次不分,应该根据课堂教学整体目标,抓住主要内容,突出重点。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以列出十几个问题,但重点问题只有两三个:马克思是怎样一个人?恩格斯对马克思是怎样的感情?等。通过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如何抓住要害,切中时弊的,进而感受到作者的远见卓识和激切忧思。有时文章的重点内容与关键语句是一致的。
4.在矛盾点或对比处设问
在一篇课文里,常常出现两个相反或相对的意思,构成一对矛盾。然而这对矛盾,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有着特殊用意的,抓住矛盾点来提出问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习《变色龙》一课,学生在了解了课文基本内容之后,教师问:“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因为狗的主人的变化,他的态度变来变去。但是在这不断的变化中,他有没有不变的地方?”这个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思考又往深度发展。如果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能够在独立阅读中发现并思考类似的“矛盾”之处,阅读教学会使他们获得终身受益的东西。
5.在细节处设问
课文中常有这样的情形,有些内容或情节,看似平淡无奇,不会引起人的注意,而确实又值得深入理解,如果教师从此处设计提问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再一次强调:教师的设问只起一个引导、启发的作用,应逐步使学生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通过阅读教学,教师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提问题,才算达到了最终目的。
(三)细致考虑教学如何推进、展开
如果教学设计仅仅停留在如何选择教学的起点,即如何“切入”的技巧的话还不够,因为“切入”只是教学的开始。往后如何推进、展开教学,始终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还要细致考虑,精心设计,使之与教学的“切入”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四)设计好教学的收束
有的教师习惯把对课文中心(主题)的把握放在一篇课文教学的最后,这样的阅读课的收束,常常使课堂上掀起又一个高潮。在《变色龙》一课教学的结尾,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说结尾处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火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没有人注意的“哈哈大笑”被这位老师抓住了,使得学生又进行了一番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们回答: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要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笑赫留金偏偏遇上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人,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副统治者奴才的嘴脸;笑他在这个社会,一人得势,鸡犬升天等。
老师正是通过小说结尾一处细节的研读,引导学生来进一步体会全文的主题,把小说的背景与主人公性格特征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五)善于利用角色转换和想象
我们知道,有的作品,当写到某些人物、某些物品、某些事件、某些情景的时候,并不是把具体的人物、物品、事件、情景都明明白白写出来,而是用含蓄的语言或指代的方法,给读者留下问题,留下思考的空间,读者也因而得以充分展开想象,作品的内容于是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遇到这类文章,如果能够把文中用含蓄的语言和指代的方法所表示的人物、物品、事件、情景等,用具体、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就对文章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所谓转换,就是指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这一类含蓄的或具有指代性的内容,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结合起来,再用他们的语言表述出来。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融入联想和想象,以拓展、丰富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
(六)设计好板书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反对板书烦琐,形式主义;提倡简洁、醒目,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板书。好的板书,都是善于提炼的功夫,体现一篇课文,常常能用一个字或几个字统领起来。
我们再举《皇帝的新装》为例。老师为这篇课文设计的板书是颇具匠心的:围绕一个“骗”字(板书),指导学生研究谁骗人,谁受骗,梳理清楚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即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板书)。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子揭骗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进而老师提出问题:两个骗子并不高明,他们的谎言,只要稍微有一点头脑的人就可以识破。可是,这并不高明的骗术,却欺骗了那么多人。这些人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归纳:首先是两个骗子抓住了皇帝爱穿新衣服的嗜好,使皇帝和其他人上了当。皇帝、官员,还有百姓,他们都有一种心理,就是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愚蠢,于是就照着骗子的描绘去说假话。可以看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很虚伪。小孩子说了真话,是因为他没有考虑自己,没有虚荣心——他不存在称职不称职的问题,也不去想愚蠢不愚蠢的问题,他不懂这些,没有顾虑——他是天真无邪的。因此,皇帝、官员和百姓,这些人在骗术并不高明的骗子面前上当受骗,根本原因是他们首先考虑自己(板书“私”),所以他们说假话。而小孩子没有私心,就说出了真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私自利是万恶之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板书)。
板书属于教学媒体,它的作用是辅助教学。要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就要认真研究它,设计它。为了板书而“板书”,往往会烦琐失当,或使板书成了教学参考书的缩写,或游离教学主要内容,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如此,教师费力,学生吃苦,得不偿失。一个成功的教师,他设计的板书也带着他的个性与特点。可以这样说:板书,是语文教师阅读能力、思维水平、语文基本功的一面镜子。
随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少教师教学已经没有板书了,用计算机课件代替了书写,用屏幕代替了黑板。这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板书还有示范汉字书写的作用,不是仅仅为了“展示”课文内容。它是具有教学和教育(书写习惯、规范、态度)的重要价值的。综合以上六个方面,我们会发现课堂教学设计有这样一些基本方法:
1.注意在课文标题上做文章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进行阅读指导,往往有纲举目张的效果。前面我们举了课堂教学中的不少例子,足以说明这一点。在标题上做文章,可以有效地使学生达到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目的,而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是阅读教学初始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2.会抓课文的关节
关节,这里指一篇文章的“要害”:或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或在事件情节发展的关键处,或是文章结构的转折点,或是语言表达的手段,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像无名战士数火柴时,“一,二,三,四……”其中省略号所表达的内容,就是关节,抓住它,就走进了课文的深处。
3.善于概括、提炼
有经验的读书人,会将书先读厚,再读薄。所谓把书读厚,就是边读边想,融进自己的思考、联想、想象,丰富了书中的内容;所谓把书读薄,是说读过之后能将书里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这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标志之一。能够善于用简练的语句概括一篇课文的内容——或是自己概括,或是抓住文中的某个语句概括,文章的眉目就清楚了。这是阅读的功夫,需要练。
上面所谈的三个方面,在教学设计中有交叉,有补充,形成一个整体,渗透到教学中。可以说,这三点,既是教法,也体现了学法,会阅读的人恐怕是离不开这三点的。而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也自然浸涵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