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设计策略
(一)解读小说始于复述情节
小说教学有一个传统的、有效的但被现在初中小说教学中普遍忽略的策略复述。复述是在文本基础上的二次叙事,发源文本,凭借复述者主体的体验和记忆,复述者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重新进行选择、重构文本。在小说教学中,只要复述环节做得恰当,指导得法,复述对学习产生的效益是难以估量的。在复述过程中,既是对情节的梳理,又是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相对来讲小说的篇幅会比较长,复述过程也是对学生记忆整合能力的考验,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要对材料进行一定的组合和改变,还需要有穿插、过渡,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二)人物关系是重要的社会环境
解读小说,环境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环境通常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是作品的实际情形告诉我们,最真实最能表现人物生存的环境,除了自然环境、社会背景之外,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孔乙己》一课中,就体现了方方面面的人物关系,而这种人物关系就是孔乙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这对孔乙己未来的命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先看小伙计和孔乙己的关系。“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一个12岁的小孩子,本应该是充满纯洁与天真的年龄,可是却并没有表现出对孔乙己应有的同情,也加入到酒客的行列,冷漠地对待孔乙己。再看掌柜和孔乙己的关系。“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过了年关索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在掌柜的眼里只有利益,只有这十九个钱。他每想到孔乙己都是因为孔乙己欠他的钱,即使孔乙己已经被打,已经致残了,他也毫不关心,一个人的生命在他眼中是如此地无所谓,人情的冷酷可见。短衣帮对孔乙己的态度呢?短衣帮们多次嘲笑孔乙己,又在四次问话中完成了对孔乙己的伤害“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前两个对孔乙己的伤害和嘲笑是在肉体上的,是脸上的伤疤;后两个是精神上的伤疤,因为一个以读书人自居的孔乙己更在乎别人对他是否读书,是否中科举的询问。如果说科举制度给孔乙己一记重创,那么短衣帮们的哄笑、讽刺和挖苦则完成了对孔乙己的最后摧残。还有何大人、丁举人,他们都是穿长衫的读书人,是孔乙己的同路人,只是他们比较幸运中举了,有了权势,就骤然变成主子了,可以随心所欲地暴打孔乙己。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更可以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是小伙计瞧不起孔乙己我们可以理解为年幼无知和世故;如果掌柜不同情孔乙己我们可以理解为,本来就不是一个阶层,各有各的利益出发点。但是短衣帮也来嘲笑孔乙己就说不过去了。他们本身也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应在内心对孔乙己的痛苦有体察,应给予应有的同情。但他们非但不同情,孔乙己还成了他们无聊生活中的精神愉悦品。短衣帮的欢笑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在整个调侃过程中完成了对孔乙己的取笑和玩弄,他们牺牲了孔乙己的尊严来达到其在别处所不能获得的精神上的自慰和满足。这就是孔乙己所赖以生存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孔乙己重要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孔乙己的命运可想而知。
(三)关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发展性
人物的性格往往是矛盾的、纠结的、复杂的、立体的、活生生的,真正成功的人物形象看似简单,其实饱满而充实。他仿佛会从课文中站起来,突出来。我们带领学生分析人物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到人物的复杂性及性格的发展变化。性格的复杂性往往会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因为人在面对自己的时候是最真实的。我们看《老人与海》这篇文章:“这也许是一场梦。”“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是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他大声说,我真盼望这是一场梦,但愿我根本没有把它钓上来。”“但愿这真是一场梦”。为什么老人总是叨念着“梦”呢?梦代表什么?梦是下意识的,是原发的。一个人希望这是梦,就是从内心希望这件事不发生,似乎不太想钓到这条鱼,让鱼死后还要受到这么多的折磨,也透露出老人有一点泄气,有一点懊恼,有一点后悔,有一点不知所措,意志有点动摇了,可以说显示了老人内心脆弱的一面。但他最终还是跟鲨鱼进行了一番搏斗,让自己的坚强战胜了脆弱,战胜了自我。接下来,老人又想到了孩子:“我希望没有人替我担心。只有那孩子,当然,他一定会替我担心的。可是我相信他有信心。好多打鱼的老头也会替我担心的,还有好多别的人。我真是住在一个好地方啊。”其实通过前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老人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而那个小孩给了他温暖和慰藉,是他唯一的依靠。所以,在老人最孤独无助的时候就想起这个孩子,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就要消殒、最无能为力的时候,再坚强的人都会泛起心中那份最温暖的柔情来,都会想到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他想:你把鱼弄死不仅仅是为了养活自己,卖去换东西吃。你弄死他是为了光荣,因为你是个打鱼的。它活着的时候你爱它,死了你还是爱它。你既然爱它,把它弄死了就不是罪过。“它是美丽的崇高的、什么也不害怕。”老人作为渔民,打鱼是他的职业,是他的生活。捕杀一条鱼不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只是完成他自己的一项任务而已。他同时又把鱼看成了他自己的兄弟,所以他有责任保全大马林鱼,保全鱼的同时,其实也就保全了自己。心理描写的视角被推向既爱又毁灭所爱时,亵渎崇高的内心痛苦,深入人物灵魂最深处“你要把我害死了,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在把鱼当成自己兄弟的同时,也把鱼当作对手来对抗,却并不贬低对手。在本文中老人的整体形象是:刚强的、坚毅的、执着的、不向命运低头的、即使一无所获也要奋斗到底、敢于担当的、有勇气的、智慧的、尊重自己的对手的硬汉子的形象。但,老人也并不是一个钢铁战士,并不是什么神人、圣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有过脆弱、黯然伤神甚至懊恼和后悔。也正是因为这样,老人的形象才更真实、饱满。老人身上的那种单纯、温暖还有孤独、迷茫,甚至沮丧、恐惧,都会让我们心生亲近、悲悯,而不仅仅是敬仰,或者正因为他的人格和我们或远或近的相似,我们才真正懂得和尊敬他的勇敢和坚持。这个老人不是一个标签式的人物,他不是一开始就强大的,而是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表现出他的强大,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我们理解人物的关键点。
(四)开掘深刻而多元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理解小说的终极目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看到隐藏作品背后的深刻哲理。一般来讲,优秀小说的主题都是比较含蓄的,作者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在人物形象之中,所以,主题的深刻和多元往往都是通过我们对人物的认知和评价得来的。《孔乙己》这篇小说,大家比较公认的主题就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对科举制度大批特批,简直批得一无是处。可是,我们想一想过去的科举制度为中国选拔了多少优秀的读书人,尤其是那些出身寒门的下层阶级的人士,他们除了科举考试,哪还有晋升仕途报效国家的机会?就像今天的高考,虽然它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不失为现在最科学的人才选拔方式。
那么《孔乙己》这篇小说除了这个批判科举制的主题之外,我们对其主题的理解还有没有其他的角度?作者通过一个性格有残缺,但又不乏善良的读书人,在社会中所经历的遭遇,给我们展示人灵魂的麻木与愚昧;身材高大可以自食其力的孔乙己却自命清高,对劳动鄙视,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自我,不能醒悟,终究会被社会抛弃的。孔乙己的悲剧是那个罪恶的社会的悲剧,难道不是他个人性格的悲剧吗?当我们周围有人经历苦难和不幸的时候我们应该何为呢?是幸灾乐祸还是拔刀相助?是掬一捧同情的泪水还是袖手旁观?他人的境遇不是对自我人格的一种检验吗?让学生理解主题的多元,其实就是拓展学生多侧面、多角度的思维。
(五)不能忽视细节和伏笔
重“情节”,也要重“细节”。因为细节是小说的生命。在一些名著中,一些细微的地方,正是作家高超的艺术匠心之所在。其实在《孔乙己》中也有很多细节反复出现,前后呼应,在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开头交代一碗酒四文钱,孔乙己阔绰地排出九文大钱,最后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钱;
(2)开头交代短衣帮、长衫主顾的喝酒方式,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最后孔乙己穿一件破夹袄;
(3)原来孔乙己为了面子从不拖欠,后文反复出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
(4)还有文中多次出现众人的哄笑,大概十次之上;
(5)开始别人说他偷东西了,孔乙己还“睁大眼睛,涨红了脸,青筋条条绽出”来争辩;可是到后面,掌柜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他却不十分分辩了。单说一句,不要取笑。眼色似在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命运细节的伏笔,细节的反复,在反复中又有变化,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在预示着人物的命运变化。
(六)不要用视频冲击来代替文字的阅读
如今有些教师讲小说、戏剧,必定找一段与课文情节有关的影视资料在课上播放——好像没有图片、没有影视就无法刺激他们进行思考。其实,随意地插入一些影视未必能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在“一笑置之”过后忘却了文本的内容。我们插入影视前一定要考虑到它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而绝不是仅仅让学生获得一些感官的刺激或提一下课堂气氛而已。应尽可能地去找一些经典的版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影视资料都拿到课堂上来,还有一点值得提出的就是,影视作品的播放,应该在学生学习文章之后,否则容易让学生先入为主。误用影视作品中的演员所扮演的人物形象来代替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在播放影视作品之前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影视资料此处对原著做了哪些改编?你认为改得好不好?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在观看影视时就有了目的性、针对性,避免了插入的无效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热情会空前高涨。其实,衡量小说教学成功与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教师的教学是否引发了学生阅读原著、搜集原著相关资料、阅读该作者其他作品的愿望。如果有,那么教学就成功了。如果真能引导学生由节选而进入全篇,甚至整本书的阅读,那这样的语文课就真的“功高无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