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安排教学过程

二、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程序、阶段,教学怎样开头,怎样发展,怎样结束,都属于教学过程设计的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还要发挥教师已有的优势或特长,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尽力做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一)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安排教学过程

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走”,注意引导学生达到认识、领悟的目的;而不能不管学生怎样思考,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思路教学。教师由于有了备课、研究的过程,对课文内容、语言特点,以至写作方法等都胸中有数,而学生对这些却“不明了”,他们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利用已知来学未知。这时,教师既不能用自己阅读的结论代替学生所需要的思考过程,也不能忽视学生需要从认识的“不明了”到“明了”的过程。教学中,什么时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什么时候教学效果就好了。

指导学生读文章,帮助他们读懂,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对语文教学来说,更重要的还不在于“懂”和“知”这个结果,而在于“怎样懂”和“怎样知”这个过程。例如:某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结合故事讲道理,叙议结合的写法。老师当然可以通过讲解课文来落实重点。但在这堂课上,学生的理解不仅得之于课文的阅读,而且来自他们亲身的实践和体验。因此,学生获得的感受,毫无疑问要比单纯接受老师的讲解深刻得多。但学生的得益还不止于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尝试了一种阅读的方法——揣测法,他们还“发现”了自己智力的潜能,并且懂得了“举一反三”,在行动上避免故事中那个“傻小子”的错误。教学设计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得到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得到全面锻炼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学习未知,教学效果自然就很好。

(二)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安排教学过程

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这里主要指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就是说要能够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本身所提供的便于发展学生的“点”。例如文字比较浅显的课文,学生读一遍就大致明白了,如果仍然要划分段落,要一句一句分析,要归纳写作特点,就失去了教材的“特点”,学生也就没有兴趣了,势必效果不好。如果引导学生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或训练概括能力,或训练复述能力,或体会内涵深厚的语句的含义等,教学力度可能就强得多,学生也会产生“成功感”。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要相信学生能够读懂课文的大部分内容,在这种前提下,抓住教材所提供的素材,进行大胆取舍。

(三)从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安排教学过程

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指教师应找到最能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可以说也是从模仿开始的。恐怕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之初,都映射着其他语文教师上课的影子。有心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摸索,不断有了经验,从入门到深入研究了若干篇课文的教学,以至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个过程,是不断认识自我、寻找适应自己教学特点的过程。一旦认清了自己,就会注意扬长避短,择善而从。一个教师,从说别人的话,到把别人的话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是一个不小的飞跃。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论什么“法”,不管这种“法”多么好,如果不适合自己使用,就不能勉强。要努力把自己与学生、教材三者和谐地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