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在一般人的生活阅读中,小说应该是位居前列的一种文体。与这种情况相似,在语文教材中,小说所占的篇幅也比较多。小说阅读教学的效果,对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小说讲的是虚构的故事,它的人物、情节是参照生活的样子想象出来,不是真实存在的,以此区别于基于真人真事的新闻报道和散文。小说是用语言文字讲述的虚构故事,以此区别于评书、戏剧、电影、电视。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在文学类文体中,学生最喜欢的当数小说了,因为它既有形象鲜明的人物,又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但是,小说教学仅仅是满足学生的阅读欲吗?我们该如何透过这表面的热闹让学生看清背后的深意,如何让小说教学变得厚重和深刻呢?本节我们就来探讨小说类文体的教学设计。从小说的文化功能和选文现状及教学设计原则与目标,分别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四个方面明确小说类文体教学内容该如何确定,并提出提高小说类文体阅读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小说的文化功能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每个民族都独立发展出了自己的叙事艺术,其中小说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有许多特殊的文化功能。
1.历史记录功能
最早的叙事大多讲述先民的故事,即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记录各民族上几代人的迁徙史,再现先民的生活风貌。真实经历在流传过程中加上了一定的想象,便渐渐变成了虚构的故事。
2.传承文化功能
小说是对社会生活的记录,通过这种记录以及后来的阅读,大量生活信息得以传播,这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另外,大范围的名著阅读可在读者中产生共同话语,从而促进“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
3.教化与劝喻功能
通过编故事、讲故事,作者可以表现对社会及人生的态度,以便影响他人,这就是小说的教化与劝喻功能。梁启超认为,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力量,他还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的主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每遇生存危机或历史转折点,小说影响社会的功能便屡次被借助,从20世纪末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思想解放运动,小说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4.愉悦大众功能
讲故事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让人沉浸于悲欢离合的故事中,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暂时与所处的现实生活“脱离关系”,忘记眼前的烦恼,从而起到减轻压力、愉悦身心的作用。在传媒不发达的时期,“说书”总是能吸引大量居于社会底层的人,部分奥秘就在这里。
5.促进社会反省功能
小说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小说通过故事把人自身当作描述对象,等于用“镜像的形式把人这个主体放在一个客体的地位供自己审视,有利于人们反省自身的缺陷和社会问题,从而可促进社会进步。例如,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写的反映美国黑人奴隶悲惨处境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就促使一部分白人反思黑奴制度,对美国的废奴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教材中小说类文体选文的特点
1.选文种类的丰富与多元
在作品的选择上,既有中国古典文学中注重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的优秀作品,如《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等;又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的经典之作,如《边城》《社戏》《蒲柳人家》;还有外国饱含人文精神笔触的作品,如《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我的叔叔于勒》等。其选文兼顾时代与国别,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让学生珍爱和认同本土文化,又对世界先进文化有所了解,便于学生吸收人类多元文化精华成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这也与《课程标准》中所传达的理念“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相一致。
2.选文经典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无论初中还是高中的选文,我们都发现具有很强的经典性,都出自名家之手,源于经典名著之中。语文教材中的选篇数量十分有限,凡能入选的,都是经过历史的选择和时间的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珍品。正如黄光硕先生所说的那样:“名篇应是教材中的多数,否则语文教材是站不起来的。”中国历史小说基本都出自四大名著和《儒林外史》,中国现代小说也是出自鲁迅、沈从文等现代一流名家,外国小说更是出自世界级大师巴尔扎克、莫泊桑、海明威等人之手。
小说选文同时也考虑到时代性,能够关注时代的发展和我们对当下问题的思考,以接近学生的生活视角。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作者林海音的一篇自传体小说,以参加小学毕业典礼的过程为主线,穿插了对往事的回忆,从中表现了父爱的伟大和对父亲深切感激和怀念之情。学生们读了之后,就会一下子与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父亲联系在一起。像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既是一次孤独之旅,也是一次成长之旅。让孩子们明白: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帮助学生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选文的难易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统观小说类文体选文,我们会发现初中和高中具有很明显的差异,尤其在篇幅的长短和内容的深度上。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是编者在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的基础上而做出的选择,是科学合理的。从小学刚升入初中,大部分学生对于篇幅比较长的文章接受程度可能并不高,所以在初中一二年级,教材中就会选一些比较短小的情节性强的、容易激起学生兴趣的文章来供学生学习。如《小圣施威降大圣》《杨修之死》《香菱学诗》;但是到了高中,学生的身心逐渐成熟,理解能力也加强了,教材中就会选择篇幅稍长一些的,内容难度较大的让学生去分析和理解。如《老人与海》《祝福》等。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除此之外,小说类文体的选文也存在着选文数量偏少、作家覆盖面窄,尤其是外国选文的覆盖范围小、年代感偏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