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师的教学结果,二是学生学习结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一般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表述的,因而将其统称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课堂教学涉及教材、学生、教师、环境等多种要素,这些要素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置,组成有序的关系,最后指向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一节课、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彼此关联起来,就构成一门学科的育人价值。因此,没有教学目标支撑,语文这门学科的育人价值就会落空。

2.统领教学活动

从教学流程看,一堂课由导入、发展、总结等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又都可能采用读、写、师生对话、板书、资料展示、课间测试等多种教学活动,而有了教学目标的统领,这些环节和教学活动就有了中心,否则就可能凌乱——看上去热闹非凡,但教学的有效性不大。

3.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有意注意的学习往往比无意注意的学习具有更高的效率。也就是说,当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之后,对那些与目标相关的信息会更加关注,并会采用相应的方法和策略去促进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中,一些教师常常不向学生明示或暗示学习目标,或者根本没有具体目标,这种做法多是不利于学习的。

4.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教学评价有许多依据,比如,学生的参与程度、思维的活跃情况以及教师引导的有效性等,但这些都是从属性的,主要依据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总之,确立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那么,究竟怎样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呢?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依据课程标准

在实际教学的课程中,课程标准常常被教师遗忘。教师习惯于翻阅教材、教参,却忘了这一切设计的纲领性的文件是课程标准。语文教学,首先就应该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课程标准进行解构。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部分做出了要求,如“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积极的鉴赏态度”,等等。对这些要求有了一个总体性的认识之后,便要试着在一定的文本具体情境之下将这些要求拆解为多个教学目标,这样教学目标方能更加合理。

在进行教学时,我们通常将教学目标表述为“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维目标”并非三个单独的目标,而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说“今天我们来完成情感目标”诸如此类的话,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三维目标的完成,应当是浑然一体的。而且对于每一堂具体的语文课来说,也不是所有的维度都要落实、都能落实的。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层次性、连续性

要把课文放在整个单元、整册书中去考虑,此处不再赘述。这样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能保证层次性和连续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单元目标的理解。单元目标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拆分总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的目标,必须在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才能得到具体恰切的落实。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有写景抒情散文的单元,它承接必修一中叙事散文单元的阅读,又为必修五中议论性散文的阅读打基础、做铺垫。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恰当,所谓“恰当”,体现在目标既不拔高,也不降低,与学生的年龄水准、认知水平、实际能力相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建立在对学生个性充分尊重的基础上的,故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要最大程度地尊重个体的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眼中要有“人”,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进行考虑,将他们的能力和兴趣纳入自己的思考范围,使得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考虑教学目标既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又要兼顾到个体的差别,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区分度。就像有的老师教两个班级,由于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不同,老师就要制订两套教学设计,当然也要设计两套教学目标。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教学。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体、有针对性

设计教学目标应做到具体、明确、集中、连续。

“具体”是相对于空泛、空洞而言,要求教学目标内容真实、范围确定,便于理解和把握,不能大而化之。例如鲁迅的《〈呐喊〉自序》一文,“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转变过程”和“分析鲁迅含蓄的语言与情感基调的关系”的教学目标就是相对具体的,而“理解不一样的鲁迅”就是空泛的。完整的教学目标中的学习主体、学习情境、学习行为及预期结果,任何一个部分都应具有实在的意义,且语言表述要清楚,例如,“知道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材料与文章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明确、具体,让人容易看懂。

“集中”是相对于分散而言的,它要求一个学习活动或一堂课最好重点分析一种语言现象、解决一个问题、掌握一种技能,这样有利于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理解笔下环境与作者感情变化的关系”“学习文章景物描写的方法”“鉴赏文章精致的语言”“分析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心路”“体会‘荷塘’意象的含义”,都可以单独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但如果觉得这些都有价值,将这些目标都作为重点目标,“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自然是什么也抓不住。一些年轻教师喜欢用一些新词语、新概念来描述教学目标,例如,有教师把《背影》的教学目标确立为“学习朱自清为文的控制”就比较模糊。

“连续”是相对于分立而言的,指的是一节课中的各个教学活动的小目标大体上要指向该节课的总目标,不能互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