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任务分析
初中阶段小说的阅读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为理解层次。它包括小说要素的辨识,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情节的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整体理解,描写方式的辨识,重点段落的品读,文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等等。以《台阶》为例,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得比较早的一篇小说,所以首先有必要向学生补充小说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阅读中有一种文体意识。
《台阶》的作者李森祥按照时间顺序,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父亲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场景:父亲年轻时硬是一口气把做台阶的三百斤重的大石板背回了家,没叫一声苦,只是可惜把一双草鞋磨破了;大热的天,担一担谷子回家,身上淌着满身的汗,顾不上擦汗,就坐在台阶上过起了烟瘾;半辈子想在心里,念在嘴里的就是那一句:我们家的台阶低。为积累造新屋的材料和费用,早出晚归砍柴卖,利用农忙捡鹅卵石。终于到了造屋的那一天,父亲每天忙到深夜,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新屋造成,父亲坐在高台阶上却浑身不自在,越挪越低,干脆坐到门槛上去了。这些场景,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可亲可爱又淳朴敦厚的父亲形象。学习这一层次的内容,教师只要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父亲的生活方式,归纳故事的主要情节,即父亲的劳动生活场景,就可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父亲这人物形象。
二为赏析层次。它包括主旨的理解,线索的分析,人物形象的鉴赏,语言艺术的赏析,构思艺术的品位,人物塑造手法的品析,环境描写的技法及表达作用的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的评价,读者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的表达,等等。
小说《台阶》中有很多充满了浓厚生活气息的细节,如写父亲在深秋雾气里踏黄泥的情景:“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这一段文字既形象描写了父亲挥汗如雨干活的情景,又于无声处把父亲心头的喜悦泄露出来,那一颗一颗的汗珠,来自父亲充满巨大成就感的内心,每一颗都是父亲心头喜悦的见证。新屋落成后,台阶砌高了,为了庆贺,父亲想放几个鞭炮,可又不敢放,写鞭炮响起之后父亲的窘态的细节,勤劳本分,甚至有点老实巴交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小说中还有富有特色的环境描写,比如文章开头写自家门前台阶的时候,所有的语言都洋溢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和满足,“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祥和的气氛,温暖的情意,尽在温馨的描绘之中。父亲坐在台阶上看别人家的高台阶时的一处环境描写,很好地衬托了父亲此时的心情和暗自下决心的心理活动。小说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也是作品的可鉴赏之处。学习这一层次的内容,老师可要求学生在默读、朗读、选读、再读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情感,领会作品内涵,研究文章写法等。运用问题探究法,给学生无限学的空间,再通过全班交流,在共读中提高。
三为扩展层次。它包括搜集与作者、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参读课文分析或课文鉴赏的有关文章,连读或比读与课文有某种联系的课内外小说,等等。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实际的需要进行扩展。《台阶》这篇小说在教材中属于选读课文,一般安排的课时不多,所以此块内容一般都安排在课外进行。老师提供相关信息,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推荐相同题材的作品,如苏童的《父爱》,梁实秋的《代沟》,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