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个体阅读。一般个体阅读是读者与读物之间封闭性的活动,阅读的目的是因人而异的、带有相当的随意性。学校的阅读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的集体教育活动。它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因此,阅读教学活动就具有学生主体性、教师引导性和集体参与性的教育性特征。“教学是为了谁,为了什么展开教学”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学的根本问题,也是牵涉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根本的思想性问题。所谓保障学生学习权利的教学,亦即承认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不可侵犯的价值。这也是区分新旧教学观的分水岭。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拥有阅读主权的人。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拥有充分的阅读时间、自主的阅读期待,质疑、自由的阅读联想、推论,以获得有效的阅读技能和策略,形成自动的阅读反思和批判精神,形成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和体验。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教师灌输式的讲解和肢解式的分析。学生的阅读主权来自于阅读的内动力。这种内动力来自于学生阅读的需要和兴趣,来自于自身的认知矛盾,来自于阅读与他们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结合,还来自于学生逐渐掌握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有了阅读的内动力,阅读就可以成为一种人文的阅读、思想的阅读、生命的阅读。阅读的需要和兴趣使学生具有了阅读的主体意识,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具有了阅读主体的能力,教师角色的职责就是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教师拥有保障学生学习权的责任与任务,这是教师的使命。教师作为专家和指导者,只有立足于保障作为人权的发展权与学习权的视点,才具有价值。
阅读教学就是要在阅读实践中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形成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阅读能力,发挥阅读潜能,提高阅读素养,以至全面发展和变革人格。为此,教师要保障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行使自己的阅读主权。为了保障学生行使阅读主权,教师应当努力使阅读教学与学生个人的和社会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以形成、保持和发展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教师应当创设情境,组织有适当难度的阅读任务和问题,促进学生形成内部认知矛盾;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与作者进行对话,在反思中体悟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生命意义。
阅读教学是一个集体活动过程。现代教学活动是凭借班级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和同学结成的班级集体的相互交流中进行的。因此,有效的教学不能不面对这个集体活动过程。“教学这一集体过程拥有两个侧面:一是作为知识的学习、习得的集体思维过程;二是学生们彼此交流人性需求与愿望的集体生活过程”。教学中的集体思维过程是以班级为基础,在相互交往中探讨教材所提示的学习课题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有效地组织集体思维过程。所谓集体思维的组织,无非就是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相互交流,集体地组织并克服每一个学生的这种“内部矛盾”。为了有效地组织集体思维过程,教师需要谙熟教材的内容、规律及其与外部生活实践的有机联系;需要了解和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与教材所构成的矛盾。教师还要在瞬息万变的集体交流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认识中的矛盾,把他们的困惑披露在班级集体之中,以便组织好集体思维过程。教师要善于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提示、提问、说明、示范,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以便及时地把集体探究引向深入。教师还需要善于激励每一个学生投身于集体探究,及时地给每一个学生以反馈的信息,鼓励他们充满自信地发表意见,让他们在集体探究中产生成功感。所有这些有效地组织集体思维的方法,都有赖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坚持。这些都是研究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