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任务分析
要想把事物介绍清楚,首先就要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那么在说明对象可写方面众多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呢?
首先,要认真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比如方位、颜色、形状、长短、规模等。可以将该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观察,对观察到的外物特征进行准确的概括、确切的描述。
其次,要注意表现事物的内在特征。
最后,对事物各方面的特征进行比较、归类、分析、筛选,从中找出能够统帅全篇说明内容的核心特征。这在说明比较复杂的对象时尤为适用,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故宫博物院》。
说明文要在围绕事物特征的基础上按一定顺序展开说明,即说明要有条理。仍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文章集中围绕“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对故宫进行了有次序的介绍。
(1)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武英殿、文华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来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2)总说和分说相结合。在逐一介绍各个宫殿之前,先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概貌和建筑特点,然后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介绍。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对这个建筑群总体和局部的特点,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故宫中的每个宫殿也有它的总体构造和组成部分,课文一般也是按先总后分、先外后内的顺序加以介绍,即先写它的外观,再写它的内部装饰、陈设,有的接着还介绍它的用途,说明它的象征意义。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说明文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如人教版八上《中国石拱桥》:“《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增加了说明文的可靠性。
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可多种多样,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如人教版八上《苏州园林》,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苏州园林,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熔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文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记叙景物如登高鸟瞰无遗,像中国画透视画法那样,一应园内景物,大至假山池沼、亭台廊墙,小至阶边丛草、门窗图案,都可一一摄入镜头;又如守望一年四季,任何时候的景物,如夏秋季节“鱼戏莲叶间”的动人情景,花时不同的花树相继开放,香飘四时的美好印象,都一一呈现笔端。文章的记叙语言简洁、生动,赏心悦目地表现出景物的形象。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情景,古老的藤萝枝干“盘曲嶙峋”,开花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这些地方,稍加点染,便显生意盎然,沁人耳目。类似例子,俯拾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