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问题
(一)写作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初中语文教育课堂中,学生普遍感到吃力的原因大体有三点:无情可发、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而这三种状态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正是因为“无情可发”“无事可写”才会导致“无话可说”。
“无情可发”并非学生缺乏情感,而是找不到正确的宣泄情感的方式,没有得到恰切的疏导,结果是导致真实情感的隐退、假情感的泛滥。从小学起我们的学生就一直在学习写作。写“我的老师”一定要写老师深夜为我们批改作业,写“我的母亲”一定要写母亲在病中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久而久之,学生不知怎样去调动自己的情感,感受力日益丧失,便不可能再写出好文章了。
“无事可写”并不是指学生的生活中没有事情,而是缺乏一种“以小见大”的哲思,对身边的生活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秋月春风、飞花流水、四时之景、一草一木皆可入文章。每个学生在儿童时期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可这种想象力却被“一刀切”般地扼杀在教育中。如何启迪学生的哲思,让学生从点点滴滴中联系到更广大的世界,是教师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联想的智慧,必须来自学生自身的热情,否则又会成为一种束缚学生的定例。
“无话可说”的根本原因是以上两点,学生没有生活,没有故事,没有情感,当然也就无话可说。但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缺失。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相关词语积累得少,尤其是没有大量的阅读。一个没有阅读量的学生,是很难在写作的时候下笔成文的。
(二)写作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的低效能、程式性过强。由这种程式性所带来的死板和僵硬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写作目标设定的“去情感化”
在当前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写作目标出现了“去情感化”的偏离。教师对学生寄予的期望,更多集中在非情感层面,更多地关注“方法”,比如立意要准、紧扣主题、书写工整、没有语病等。这实际上是一种“舍本逐末”。
情感是一切文字阐发的本原,离开了情感,文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写作方的过分关注,只能导致写作越来越僵硬,学生有了既定方法可循来应付老师,就再难有发掘情感的热情了。
2.写作命题与时空的限制过严
教师的写作命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由于统一命题作文,全班教学目标一致,教师批改起来相对容易,但是这种命题作文往往让很多学生觉得无从下笔。因为,这个题目可能是他不熟悉、不了解的,甚至与他现有的生活知识无关。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定要他写出像样的文章恐怕很难。况且有的时候教师对写作的规定往往基于一种理想状态:学生可以在一堂课的时间内按照教师规定的题目写出极佳的文章。殊不知,这种理想状态造成的是学生对腹中早已干瘪了的词语的反复排列、组合,低水平的重复难以促成写作水平的提升,反而愈发加重了学生对写作的抵触情绪。
3.教师握着作文评定绝对的话语主动叔
教师对作文评定的“一言堂”制,会打消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讲评作文”的主体应该是身处同一教学时空的教师和全部学生,而非教师一人。将“讲评权”下放给学生,其实也对学生“读者意识”的一种启发,当学生以“作者”与“读者”双重身份去审视自己的作文的时候,他们可以更好地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写作,因为在这时他会有一种读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