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事物在诞生之初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由于对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加上教师已有的素质达不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很多教师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继而出现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使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变味变样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并能在学习群体中分工合作,互助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尽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的认识不是对世界简单的镜子式的反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基于这些基本观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的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要学生根据其个人先前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基于这个理论,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确定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教学控制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把被动接受性学习变为主动性学习。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变革措施,但是,有一些语文老师在实践中把握不够准确,教学行为出现了偏差。

1.自主变成了自流

一些老师把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完全抛弃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老师小心翼翼地说:“你们喜欢学哪句就学哪句。你们喜欢用什么方法学就用什么方法学。”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该给学生引导的不“引”,该给学生讲解的不“讲”,惟恐被学生冠上“理念不新”“教法传统”的帽子;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感情,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个旁观者。在这种教法下,我不知道老师还有什么用处,难怪一些老师高兴地说:“新课改太好了,我们真正解放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最后会说:“老师,我们想玩这种“牧羊式”教学,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性,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它没有认识到“学生作为培养的对象,作为未完成的主体,既不可能实现社会要求,也难以按教学的规律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进行思维创新,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纠正和发展,钱梦龙先生认为:教学中确认学生的主体,并不等于学生事实上取得了主体地位。这个“度”我们要把握好。

2.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显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实践中,一些老师对新课程不够理解,认为合作学习就是新课堂的标志,似乎不进行合作学习就不能称之为新课堂,而合作学习的方式被固定为小组讨论的形式。于是,在课堂上只要有疑问,不管大事小事,只要老师一声令下“请大家开始小组讨论”,“呼啦”一声,前面两个同学就转到后面开始热烈地讨论,教师一喊“停”,学生不管有没有讨论好就停止讨论,看似热闹,但其中效果有多少?在学校听课时我听过一堂语文课,上的是《小音乐家杨科》,老师要求前后四人小组讨论,找出文中体现杨科酷爱音乐的语句,并说明杨科为什么爱音乐。讨论的时间大约10分钟。讨论时,我看到有些学生在积极讨论,但有很大一部分却无事可干,自顾自地玩儿、开小差。而且发言时,往往是小组中一些优秀的或外向的学生的意见代替了整个小组的意见。这样一节下来,全班53个学生的发言权集中在7位善于发言的学生中,其他的同学成了他们的陪衬,他们的意见往往被忽略。这种合作学习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有形无实的,其结果只会阻碍他们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3.探究学习的范围

许多老师错误地认为新课程要求进行探究性学习,那么在课堂上就什么都爱探究一下,好像不探究就没有执行新课程,就是戴“旧帽子”,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我们说,“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的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的发展”。本次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各种教学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探究性学习,但大力提倡并不等于凡事都要这样做。实际上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类课程,描述较为形象,很多课目、知识点可以不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如那些表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如果胡乱探究,只会事倍功半,既花时间又花精力,而且探究性学习流于浅层化和庸俗化。

4.探究性学习耗时间过多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体验性学习,它植根于生活,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生成了开发者,教师不事先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发现,去找到答案,所以这种学习方式,对师生来说都是费时费力的事,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学校的教学时间是有严格规定的,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果不切实际地大量采用探究性学习,那只会使既有系统知识被弱化,又不能进行有效探究。

(二)教学多元化异化

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单一、机械、呆板的现象,新课改强调教学的多元化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多元化”和“一元化”的关系,使“多元化”走向了极端,出现了教学多元化异化的现象。

1.过分追求学生的多元化解读,使其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为,在阅读教学中,由于老师及每个学生的经历、学识、解读方式不同,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在头脑中所呈现的形象和自身所得的感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视教材为金科玉律,奉为“圣旨”,不应停留在对教材本身所传达的文字信息上,要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观点和结论,要善于思考,发挥创新精神,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获得更多文本的多元的独特意义。但由于有些老师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上矫枉过正,过分强调学生的创新、个性解读,不善加引导,从而导致了文本价值取向的偏离。

2.滥用多元化教学,使课堂呈现表面的热闹

新课程要求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用多种方法来教学,这本是课改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运用多种方法能使语文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更容易接受。但在实践中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却被用来搞形式走过场,本质上没有有助于语文教学。如一位老师在教古诗《赠汪伦》时,让学生表演当时的情景,喜欢绘画的可以绘制画面,喜欢音乐的到电脑前点击表现送别的乐曲,最后全班合唱《朋友啊朋友》结束了这节课。这儿“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在新课程改革中屡见不鲜。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课的特色,这种把语文课上成图画课、表演课、音乐课等行为,最后只能使语文课名存实亡。语文教育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好”。

(三)现代教育技术滥用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信息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和各种各样的设计工具。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感受,弥补了学生已有感知的不足,而且也为教师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方法和课堂结构。因此《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但有一部分老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过分迷信,全然不顾语文教学的特点,盲目滥用多媒体技术,使语文教学出现了许多弊端。

1.意境遭到破坏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运用图画、视频、声音动画等手段,把语文课程中的内容与形式进行直观整合,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泛滥就会破坏文学的意境,使语文的魅力大减。语文的魅力依赖于那些令你感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而多媒体教学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这个,简单地以多媒体那种直观的图像取代文学中的意境,不仅使文学中内容丰富的意境遭到破坏,使文章变得苍白无力,而且还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被扼杀。

2.鼠标代替了教鞭

语文教学讲究情感的互动和交流,这不仅体现在生生之间,也体现在师生之间。语文相较于其他学科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重在以情感人。一堂好的语文课,其间充满了情感的流动。但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使鼠标代替了教鞭,师生之间的直接沟通也硬生生地加进了一个无声的计算机屏幕。在传统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那种无声的语言遭到破坏,而事实上,这种无声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