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设计要点

一、写作教学设计要点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其中“具体明确”是对写作内容的要求,“文从字顺”是对写作形式的要求,并且两个要求是并重的。“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重在自我表达,发展个性。“能根据需要”表明了作文的实用性,重在交流信息,传达思想,适应社会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诸如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这些写作技巧。

1.强调培养写作的兴趣、自信

关于“写作”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三学段开始“习作”,第四学段达到“写作”,名称的变化,显示了写作教学要求的渐进性。这里其实没有什么深意,无非是为了体现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难度而已。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古人学习,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强调种种规矩、技巧,而是让学生放胆去写,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再提要求、规矩、技巧,逐步规范。

低年级(第一学段)着重训练“写话”,以此来淡化作文意识。写话,就是把说的话写下来,有较大的随意性。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学生即使没有“作文”的意识也不要紧,重点是让学生敢于写,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就行了,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保持一种放松的心态。强调这一点,在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写作恐惧心理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具体建议:不计数量,不管多少——写三句五句行,写一两句也行;不管内容,漫无边际——写这个行,写那个也行;不求规范——写不完整句子也行,有错别字也无妨。总之,只要写就好,只要乐意写就好,只要有兴趣写就好,甚至,只要动了笔就好。小学是作文的起步年级。而这种起步作文,又是学习写作的一种方式,带有练习的性质,所以定名为“习作”。因此在中高年级(第二、三学段)用“习作”来初步体现,作文意识到初中阶段才称为“写作”,充分体现作文意识。

2.鼓励自由表达,激发创新精神

鼓励自由表达,首先要让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如果我们对作文说假话的现象熟视无睹,那么就会重蹈封建八股教育之覆辙,不仅使学生养成假话连篇的不良文风,而且造成学生“作文是一套,内心是另一套”的双重人格,实质上是对青少年人格的扭曲,对其个性的健康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强调写真情实感,有利于克服学生中作文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的毛病。另外,只有对于真话或真情实感,学生才有主动表达的愿望,才有可能写出比较精彩的语句。写真话,不造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所以《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某位小学生在习作中写出了这样的句子——“铅笔在作业本上快乐地蹭痒”,多么新奇、多么灵动、充满了童趣。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学生最大的创作空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作文中个性的光芒,哪怕写错了、写得不恰当,也要在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其修正;不要用公共思维去代替学生的个性思维。

3.主张多写、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课程标准》很少提写作知识方面的要求,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写作的实践上,主张多写、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多写”就是在各学段提出了写作次数、字数的量化要求,“多改”是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此外,还要求注重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的指导,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写作。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不同的阶段,写作教学的重点有所不同。《课程标准》中写作在小学低年级被称为“写话”,在中高年级都被称为“习作”,这主要是为了降低小学阶段写作的难度,降低学生对于写作的畏难情绪。因此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以及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重点。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已经过了基本的语言关,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鼓励自由表达和激发创新精神方面。高中阶段,教学重点应放在提升写作深度方面,即鼓励学生尽力追求思维的深刻性、情感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综合性。写作教学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生对写作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缺乏素材或发掘不到素材导致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而思想的浅薄、语言的贫乏、表达的单一又导致学生有话不会写。这些都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对写作的信心,进而对写作教学失去兴趣甚至设法逃避。

(2)自由表达和创新表达难以有效实施。由于应试的压力,中小学生作文中充斥着“公共语言”和假大空式的语言,形式上也多为“新八股文”,这些都严重妨碍了自由表达和创新表达。

(3)写作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普遍缺乏有效的教学计划和体系。

(4)与阅读教学相似,写作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比较单一僵化,“教无定法,贵在有方”这个理念实施起来也难度较大。

(三)教学过程

写作教学是以一篇作文的写作训练全过程为单位来设计教学程序的,其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立题—指导—批改—讲评。

1.立题

立题就是为作文训练定题目,包括教师命题和学生选题两方面。常言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合适的作文题目,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构思、立意、选材,更能帮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厚积薄发,以题激趣,以题促思。因此,作文立题一定要慎重,反复推敲。应该提倡少写命题作文,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作文的立题大体有以下两种类型:

(1)与阅读直接相关。与阅读直接相关的立题形式主要包括仿写、缩写、扩写、续写、改写,这五种类型的文章要想写好,基础都在阅读。把作文与阅读联系起来,有利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类型的作文训练,应引起重视。

1)仿写。仿写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以范文引路,同时与阅读教学、课余活动、课外阅读紧密结合,指导学生从仿写起步学习作文,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捷径,是在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

仿写的对象一般是精品文章、课文和优秀习作。仿写的角度:既可以对整篇文章全面仿写,即对范文的立意、情节、技巧、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模仿;也可以对范文局部仿写,即对文章的某种写作技巧、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某个方面进行模仿。仿写的过程,首先要精读仿写对象,然后找准仿写角度进行仿写,最后要求新求变,否则就会落入写作套路化、模式化的泥淖中。

2)续写。续写是把一篇没有写完的文章写完,或者给一篇已经写完的文章再续篇,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分析等思维能力很有帮助。续写要着重指导学生充分理解原文。

3)缩写。缩写是在不改变文章原意的前提下,根据要求,加以提炼,压缩成短文。阅读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教学中让学生概括或简要复述课文内容,其实也是缩写的一种口语表达形式。缩写有助于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且实用性很强。缩写训练一定要有明确要求,诸如缩写的目的、读者对象、内容要点、字数等,以便写作时有所遵循。

4)扩写。扩写是对原文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些内容(主要是记叙中的概括叙述、凝练的情节)进行扩展和生发,展开想象、补充细节;一般不能改变原意。扩写立题的关键就是选准那些叙述概括、表达凝练的情节。

5)改写。改写就是同一内容,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常见的改写形式有:改换人称(叙事角度会发生变化)、改变文体(如散文改为诗歌)、改变语体(如文言改为白话)词句式命题作文。

(2)与阅读间接相关。这是最传统的命题方式,如“习惯”“童年趣事”“书包的自述”等。在立题时要注意:

第一,题目要有新意,以激发写作兴趣;

第二,题目要小而具体,以便激活想象和联想,题目如果比较具体,即有明确的对象,有这些对象的行为、心理、表情等,这些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联想到头脑中的许多表象,甚至做到情景再现;

第三,题目的措辞要注意触动学生心灵,调动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情绪体验。作文命题若能动之以情,就如同拿到了一把金钥匙,就可以打开学生心灵宝库的大门。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这一类的命题作文最好是给一组题目,而不是一两个题目。一组题目所给的信息量要大得多,易于激活学生的联想,活跃思维;同时给学生的创作空间也大得多,便于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自由选择。而且一般说来,即便是一组题目也是“参考题”,学生仍可以自己去命题,让这些题目真正发挥启发的作用。

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所给的材料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作文的主体内容的,材料中的主旨、内涵、立意与所写文章的主旨、内涵、立意密不可分。材料作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以某一话题为范围,不限文体、不限题材的作文。这里的话题只是个谈话的引子,不明确规定主题,只要求作文主题与“话题”相关即可。话题作文有助于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指导

指导阶段包括指导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编写提纲、行文、修改等内容。

(1)指导审题。审题是学生作文的第一关,指导审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看清题目的写作要求、审清题目的体裁、审清题目的写作范围、准确理解题目的内涵题旨、确定写作的重点和主题。常用的审题方法有审读圈点法、结构分析法、题目补充法。

有引言的话题作文,常常用到审读圈点法。在审读圈点的基础上,应明确两点。第一,题目的限制是什么。第二,题目从哪些方面引发起联想。

要指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限制;并引导联想(有形:渔网、蜘蛛网;无形:关系网、人情网)。结构分析法一般适用于词句式命题作文,要分析各个词语的意义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准确把握题旨;再根据题旨,明确所“限”和所“给”,从而完成审题的任务。

(2)指导立意。立意就是确定中心思想,目的是使写作“言之有理”,要求正确、鲜明、集中、深刻、新颖。指导立意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范文立意;或者把教作文与教做人结合起来,提高立意;当学生作文立意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设法组织学生再观察,做到边观察、边分析、边写作,在观察中立意。

(3)指导选材。选材解决的是“言之有物”的问题。指导选材首先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与阅读积累材料,然后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围绕中心筛选典型、真实、准确、新颖的材料。

(4)指导组材。组材就是组织材料、安排结构,解决的是“言之有序”的问题。指导组材主要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几种常用文体的基本结构形式、开头结尾的方法、过渡衔接的方式。

(5)指导编写提纲。作文提纲就是用最概括、最简练的文字,把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的结果文字化,拟出一个大体的写作计划。指导编写提纲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就一个题目编出几个提纲,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就文题自拟提纲,并要求学生将提纲与作文相比较,逐步提高编写提纲的能力。

(6)指导行文。行文是指按照写作提纲进行写作,写成初稿。指导行文主要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

(7)指导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指导修改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修改的内容(标题、主题、材料、结构、过渡、语言、标点)和修改的方式(增补、删除、改动、调整)。

3.批改

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作文的主要优缺点进行总结性批改。内容包括文章的语言文字、材料组织、思想立意等。以教师批改为主,包括重点批改、书面批改、当面批改等;也可采取教师浏览、学生批改的方式。

4.讲评

针对全体学生作文的主要优缺点、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面向全班进行总结性的评论讲述,包括专题式讲评、典型问题讲评、对比式讲评、综合讲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