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改教学问题的改进策略

二、语文新课改教学问题的改进策略

新课改的实行就如邓小平曾说过的“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对其无法预见,又加上方式不当,使新课改的原定目标与实际结果相差甚远。因此,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去完善它。以下是所提出的建议:

(一)正确理解、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1.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关系

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是辩证统一的。诚然,探究学习的提出,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被动地位,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使传统的一切遭到颠覆。但我们不能只讲探究而不讲传授,不能把探究学习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我们应当看到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各有所长:探究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它有利于传承文明,保持文化传统。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特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探究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能厚此薄彼。

2.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

有些教师认为,一元化与多元化是相互对立的,要多元化就不能要一元化。抱着这种想法进行教学实践一定会走歪路。其实“多元”和“一元”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一元”是“多元”上的“一元”,“多元”是“一元”上的“多元”。我们要“多元”,但更要一个统一的固有标准作为准绳来衡量一切,如果一味地追求个性,追求创新,那么只能导致教学的失控。当然,强调“一元”并不是传统地用一个标准来看待,课堂上只有老师的标准答案,而没有学生的多元体验。最理想的局面应该是师生之间展开平等的对话,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对学生进行指导,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同时应该抓住某些共同的东西。

(二)加强教师的培训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也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目前低下的教师素质,越来越阻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加强教师培训刻不容缓。

1.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一点,就可以帮其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也自觉问心无愧。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是学生的掌控者、主宰者,而应该是他们的引导者、参与者,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学。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专业化既是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更是教师生长发展的结果。包括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的内容。传统在职教师教育的目标存在着强调理论知识,特别是专业学科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偏差。因此,教师的培训应重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更新教师专业知识,增强教师专业决策和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拓宽从事专业活动的知识来源。同时应该以更加宏观的视野对教师进行跨专业培训,使他们能获得综合素养,来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三)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利弊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技术设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便捷,能更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需求,改变了以往课堂的单一、呆板、沉闷,使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它所制造的缤纷的色彩和唯美的画面更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睛和注意力,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但是有利就有弊,它的运用进一步加强了课堂的预设性,而对课堂的生成就显得无能为力。信息资源的丰富导致信息的泛滥最终使学生在处理、吸收信息时显得无所适从。所以,我们不能迷信现代教育技术。

2.端正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效性

语文教学中要用到很多现代技术,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都适合每节语文教学,所以我们在运用教学技术时,要善加选择,要弄清楚为什么用,用的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而不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同时要端正观念,在现代教学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老师衡量一堂课的好坏就是他有没有用多媒体,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上不好课了,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上观摩课,如果老师没有用多媒体就评不上奖的现象。有些人认为新的教学手段出现,所有传统的教学手段就应该遭到淘汰,传统的小黑板、教学挂图、卡片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近年来在语文课堂上不多见了,指导学生读课文的不是教科书而是屏幕,即使教材中有了精美的插图也非得再用多媒体不可。这值得我们深思。

3.倡导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这是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校本研究制度就是以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行动和反思为主要研究形式,以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为支撑,以系列化的相应制度为保障的教研制度。由于教研问题来源于基层学校,来源于课改的实践,因此教研工作的方式不可能仅仅是自上而下地推行新思想、新模式,而必须将重心放到学校,自上而下地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

4.确立“教师是研究者”观念,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在传统观念中,总把学校理解为学生发展的场所,对教师关注不够。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传统学校,在教师中心和师道尊严背后,掩盖着的是对教师发展的漠视或遗忘。”而且,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把国家教育部或教研员所制定的教科书中的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认识到,学校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要促进教师的发展,使他们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充分发挥一线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者的优势,针砭时弊,完善教学。我认为,只有教师作为研究者参加的学校教研才是真正的教研,这样的学校教研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所有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和教师都得到发展。

以上是笔者对语文新课改教学问题的分析和改进策略的设想。批判是为了建设,反思是为了超越。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一个宏大的目标,是一条漫长而悠远的路,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是为应试教育披上的漂亮的新外衣,更不能一味追求漂亮炫目而忘了衣服的功用、本质。新课程是理念、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我们要抛开一切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新课程改革现在还不完美,但是,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它一定会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