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组织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及其作用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语文教学评价具有以下作用:
教学评价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开展教学评价,从设置教学目标入手,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评价的每一步都是为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而迈进的。因此,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评价是完善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从教学的准备到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若没有评价这一个重要的操作步骤参与其中,就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就不能完成整个教学的“周期环”。同时,教学准备与实施过程本身也包含着各种评价因素。教学评价可以说既是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又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开始。它发挥了预测、监控功能,又起到反馈、管理的作用。教学评价是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值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和教育评价一样,它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的有效与否作出鉴定,划定相应的等级,更为重要的是,使教学活动的价值达到最大。教学评价的这一作用,是通过提供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激励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对教学工作做出正确决策来实现的。通过评价活动,教师和学生可以获取反馈信息,从而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并完善教与学的目的。通过评价活动,教学成果得到不断强化,在客观上产生巨大的刺激、激励作用。通过评价活动,对教学工作的决策和咨询就有了可靠的依据,大量事实表明,没有教学评价所提供的具有说服力的结果,改革教学工作的决策便难以产生。
考试是评价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当今课程改革中,特别注重质性的评价。即注重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被评价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认为只有质性评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在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与量化评价的结果整合应用。因此,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种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准确地描述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状况。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按照教学评价目的、作用及时间的不同,一般将教学评价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准备。它主要是对教学背景及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作出评价,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诊断性评价的目的,一是为了设计一种可以排除障碍的教学方案,二是识别那些高出或低于零点的学生,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分置在最有益于发展的教学序列中。根据这两方面得出的结果,我们就可以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定得太高或太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并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又称结果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结论的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次数比较少,一般是一学期或一学年两三次。终结性评价的范围较广,概括性水平较高,它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在运用终结性评价时,要注意通过评价得出的结果。不是个单一的分数或一个单一的描述性结论,更不能仅凭一次或几次带有偶然性的终结性评价,就对学生的成绩妄下结论,而应“把在一定时期的、前后进行的几种评价手段所得到的结果加以比较,以便估计正在发生的变化量”。
(三)语文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原则。所谓客观性,就是实事求是,全面评价。分数是评价学生的一个主要参考,也是评价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分数高说明学习收获大。但是,从学习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结果看,学习本身是无法直接测量的,我们能够测量的只是学习结果。因此,学习与成绩之间有时可能会存在不一致性。
课程改革中,只将考试分数作为几项考查指标中的一项,同时重视学生平日学习的记录,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独特的专长的发展等,都是在探索客观评价的途径。语文教学评价同其他学科评价一样,要讲求客观性。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生除了在学校语文课上的“学得”之外,大量是在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日常生活之中的“习得”。因此仅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显然不够,这一特点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为突出。所以,语文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一定要将考试成绩与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平日的教学情况记录,能对学生学习情况有一个综合分析和评价。
2.适应性原则
所谓适应性原则,是指评价的标准要符合实际,既要有统一的标准,又不能只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教师或学生。要注意校情、学情、师情。客观地说,学校与学校之间是有差距的,是不平衡的。因此,在评价标准上就要考虑校情,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评价的内容或程度。
3.创新性原则
教学评价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此每一位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心教学评价的发展和研究。也正因如此,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探索出客观、适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评价方法和机制。
教学评价的创新需要结合实际,打破已有的框架。所谓结合实际,就是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和特点出发,从教师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出发,从语文学习内容的实际和特点出发。这三个“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深入探索语文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语文教学评价的创新思维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