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在充分认识中国教育传统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之所以生活具有教育意义是由于生活中的矛盾使然。“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所以说,“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从生活的横向发展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陶行知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他强烈批判以书本、以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认为书本和文字不过是生活的工具,书本和文字的教育之过在于把书本和文字当成教育本身,把读书当成教育的本身,以为读书之外无教育,是大错特错了。因此,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教育与生活要有高度的一致性。

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陶行知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当我们在提倡民主教育时,它“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当我们在中国办教育时,这种教育就应当是为了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和幸福解放的教育,如果不是这样,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陶行知认为,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这充分说明了教育对社会政治改造的作用,而他本人一生从事教育,就是在培养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生活,也改造着每个个人的生活,“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走。” 因此,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两者相辅相成。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中的生活与教育的概念相等同,在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实质上就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与时代发展同步,既反映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发展的趋势,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生活力和创造力。具体地说,生活教育理论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造就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

陶行知是一位坚定的教育救国论者,他认为要改造落后的中国,应先改革中国的教育。他经常对人说:中华民族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而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又在于中华民族乡村教育的出路。

第二,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陶行知的培养目标,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首先,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陶行知写过一首《假人》诗,“世界如何坏?坏在假好人。口是而心非,虽人不是人。”这种假人到处骗人,而且处处得手,使得社会一片黑暗。因此,陶行知要培养真人。真人读书不是为了文凭,“宁可真白丁,不要假秀才”。真人读书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学到真本领。其次,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出来的。他要培养的真人是以改造社会、改造农村为己任,他能为中国农村、为农民的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人从老百姓中来,最终又回到老百姓中去,为老百姓服务。真人不是人上人,而是人中人。真人具有为民族复兴而献身的牺牲精神。最后,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少爷”“小姐”式的学生提出来的。这些少爷、小姐手无缚鸡之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要人侍候。只会分利,不会生利,一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因此,他要培养的真人,要具备五种生活力:科学的生活力、健康的生活力、劳动的生活力、艺术的生活力和改造社会的生活力。从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院的培养目标看,“真人”的标准就是三个条件:“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

第三,生活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为中心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是以文字为中心,是以与生活脱离的无用知识为中心,不能真正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也可以说,中国的教科书是应试的书,专供书呆子读的书。陶行知以当时通行的小学常识与初中自然教科书为例进行剖析,认为这些书最多只配称作“科学的识字书”和“科学的论文书”而已。这些教科书不教你在利用自然中去认识自然,也不教你试验,也不教你创造,“它们只能把您造成一个自然科学的书呆子”。陶行知对教学内容的总要求是什么?他提出三条标准:第一,“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也就是说教科书要有引导学生动手的力量,使儿童的手从仅仅起握笔的作用中解脱出来,成为“万能的手”“开天辟地的手”。第二,“看它有没有引导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一本好的教科书,要给儿童以启发、以思考、以创造的作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根据上述三个标准,陶行知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总要求:“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按照上述标准和总要求,陶行知提出了十分广泛,且又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体系,大致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有关健康的教学内容,第二类有关劳动生活的教学内容,第三类有关科学生活的教学内容,第四类有关艺术生活的教学内容,第五类有关社会改造生活的教学内容。很显然,陶行知所要的教学内容,不是应试的内容,不是升学的内容,而是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内容。

第四,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学”

陶行知曾对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做过调查研究,认为有相当多教师“只会教授,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来记,把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也就是说,教育界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的现象。这从人们的日常称呼中也可以感觉到。譬如叫老师为“教员”,所从事的职业叫“教书”,教书的方法叫“教授法”。好像教师是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似乎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便没有别的事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国内最早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人。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时,提倡“把全部课程中之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陶行知认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根据这个基本思想,陶行知提出教学方法改革的三条思路: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如何教会学生学呢?陶行知认为,一方面先生负指导的责任,另一方面学生负学习的责任。老师不要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想告诉他。通俗地说,不要把现成的小鱼给小猫,而是要“授之以渔”,教会小猫钓鱼;不要把现成的金子给学生,而是要把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交给学生。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先生就怎样教,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要不断自我进修,才可以做一个好教师,才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总之,教学方法一定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

第五,生活教育的教学场所——“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是与社会隔离的。一是形式的隔离,学校围起高高的围墙,挂着“闲人莫入”的虎头招牌。学校与学校,社会与社会,互不相关。二是内容上的隔离,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学校教育不能为社会“生利”服务,而社会也当然不支持学校发展。三是培养目标的隔离,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完全是分利的书呆子,学校毕业就等于失业。基于上述原因,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口号,就是以社会为学校,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同时要把“各人心中的心墙”拆除。要把大家的感情、态度,从以前传统教育那边解放出来,改变过来,把整个社会变成—个大学校。打个形象的比喻,传统学校好比是鸟笼,学生好比是鸟笼中的小鸟。陶行知认为,鸟的世界应该是大森林,应当将小鸟从鸟笼中放出来,到大森林中自由飞翔。同理,学生的世界应该是大自然、大社会。为什么主张“社会即学校”呢?陶行知认为,把整个社会作为学校,如此,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因为用这样的办法,不论校内校外的人,都可以做师生。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学院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陶行知的晓庄师范的确体现了他“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晓庄师范的活动是与周围40多个村庄连在一起的。如晓庄医院、晓庄中心茶园、联村自卫团、联村运动会等,都是为农民服务的。正因为如此,晓庄师范受到了农民的欢迎,真正与农民、与社会打成了一片。

第六,生活教育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陶行知反复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那么,如何筑起人格的长城呢? 陶行知认为,首先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树立为博学而学习、为独立而学习、为民主而学习、为和平而学习、为科学创造而学习的精神。其次,要修身养性,要具有“大丈夫”的气概。所谓“大丈夫”的人格,就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还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和耐困乏的身躯,去为建立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而奋斗不息。最后,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行知曾亲自为育才学校学生制订“育才十二要”,作为育才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每个学生自觉遵守。即:一要诚实无欺;二要谦和有礼;三要自觉纪律;四要手脑并用;五要整洁卫生;六要正确敏捷;七要力求进步;八要负责做事;九要自助助人;十要勇于为公;十一要坚韧沉着;十二要有始有终。总而言之,陶行知认为,道德教育对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是做人的根本”,因此一定要加强道德教育。

第七,生活教育的精髓——创造力

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师,不但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要扼杀学生的创造力。陶行知的《糊涂的先生》一文,就曾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现象。“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若信你的话,哪儿来火轮?哪儿来电灯?哪儿来微积分?”那么,如何来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呢?陶行知在1943年月10月16日的育才学校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演说。提出教育者要研究教育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他认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针对师生对教育创造的畏难情绪,陶行知满怀信心地表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性之人”,只要大家去努力,创造之神一定会降临我们中间。此后,陶行知又写了《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具体提出通过“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层层包缠了起来。因此,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创造。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传统教育要求小孩静坐、静读、静写,不许小孩子动手,小孩的双手被束缚起来,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因此,陶行知要求教师和家长,不要束缚儿童的双手,让儿童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大胆地动手,大胆地创造。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让儿童大胆地讲,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大胆地提问是多么重要。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创造力。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去创造。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思想正确地指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