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程内容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而选择的。它既包括系统的知识,也包括一系列活动内容或一组组经验。所以,从整体来讲,幼儿园课程内容是动态的,但它同时又包含着相对静态的知识形式。

1.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要求课程内容应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要做到内容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课程内容应该从知识、态度、行为三个方面组织内容,应体现内容之间的融合性、综合性及适切性。

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一般年龄特征,又要适合个别幼儿的发展水平。

(1)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范围应该是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和基本行为。

①帮助幼儿获取发展中需要的基本知识

知识是儿童情感、态度发展的基础,也是儿童获得行为、发展能力的前提。幼儿掌握基本的知识便于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对事物的理解。任何课程都不能否认知识的存在与价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课程中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的作用,把知识作为唯一重要的内容,将知识的高度、难度和深度拓展到幼儿难以接受的层面,使幼儿对知识的学习产生惧怕和畏难情绪,以牺牲幼儿的兴趣和自信为代价,就失去了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另外,也不能忽视知识教育,将知识的学习与幼儿的兴趣完全对立起来,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与发展特点,选择在此阶段可以接受的知识,帮助幼儿获取发展过程中必要的知识。

②帮助幼儿形成对事物的基本态度

态度是伴随在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体验,任何一个人都会对一定的人或事形成一定的倾向。良好的态度对幼儿学习知识、增强能力、获得适宜的行为方式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态度,即帮助幼儿获得作为一个健康人应该具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如自信心、正确的自我认识、责任感、归属感以及关心、友爱和尊重等。

③帮助幼儿获取发展的基本行为

行为是在一定思想支配下而表现出来的活动,基本行为即指一些基本方式、方法的综合体。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行为,其根本在于使幼儿获得有益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幼儿在游戏、观察、散步、交流和探究等活动中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而方式和方法的掌握又进一步有利于幼儿获取更多的信息,使幼儿的各项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

(2)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第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第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第三,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

(1)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

①知识系统组织法

知识系统组织法是指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及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对幼儿掌握系统的知识是有益的。由于该方法能够保持学科的体系,所以教师较容易掌握,也有利于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20世纪80年代,幼儿园使用较多的“六科”教学,就是按每门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并重视这些内容的连续性和顺序性。

②心理发展组织法

心理组织法是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适应学习者需要的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该方法强调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经验兴趣和成长需要,对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作用很大。由于该方法能够贴近幼儿的需要,所以幼儿较有兴趣,也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发展和个性培养,如在实践中较常见到的“活动课程”,就是一种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从幼儿需要出发的心理组织法的实践,它使幼儿园课程内容呈现出按心理顺序组织的特点。

③纵向组织法

纵向组织法指的是按照课程组织的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的方法。该方法重视知识、技能的层次性。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逐渐递进,依次展开。

需要注意的是,纵向组织法的组织排列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递进的,即课程内容会重复出现,但是这些重复出现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增加。这样,有益于幼儿获得更加多样的经验、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他们的持续发展。

④横向组织法

横向组织法指的是按“广义概念”组织课程内容,即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是课程内容与儿童已有的经验连为一体的方法。该方法强调各种知识之间、知识与儿童经验之间、儿童的经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帮助儿童整合贯通知识与经验。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横向组织法与幼儿的发展特征和学习方式较为接近,利于幼儿的学习,但是,要切忌置逻辑性于不顾的极端做法,避免出现“大拼盘”式的课程内容。

(2)常见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类型

①学科课程组织类型

学科课程强调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组织课程内容。在这类课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习活动,幼儿的角色是对教师所提供的内容作出反应。因为有明确的目标,教师按照一系列设计好的方案促使幼儿一步步达到这些目标,从而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所以,在传递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学科课程一般被认为是经济而有效的。

②活动课程组织类型

活动课程强调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组织课程内容。在这类课程中,幼儿是组织内容时的焦点,通常以幼儿自身的活动为学习的方法,使幼儿从自己的直接经验出发,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充当顾问及辅助者。因为给幼儿提供了较多自主活动的机会,使幼儿能够获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会,所以,在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品质方面,活动课程的作用尤为突出。

③核心课程组织类型

核心课程围绕社会问题来组织内容,目的在于通过课程使幼儿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对生活的适应性。这里所谓的社会问题是指幼儿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包括认知的、情感的、态度的等所有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一般由教师预先选定、计划好,事先设定好目标,但所选问题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并且能够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核心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幼儿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扩展新经验,并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类课程也是运用心理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因此。如何在系统完整知识的获得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之间达到平衡,也是此类课程必须加以特别重视的。

一般来说,学科课程偏重知识体系,活动课程侧重心理发展的需要,核心课程则以问题为中心贯穿幼儿的经验。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类型基本呈现混合型状态,视不同的学习要求,以某一课程类型为主,辅之以其他类型,保证幼儿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和基本行为等多方面平衡的课程内容,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