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二)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决定认识,人们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受这种思想的影响,维果斯基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其基本观点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知识,掌握相关工具。该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文化内化的结果,即把社会中现存的文化(语言、规范、概念)变成自己认知体系的一部分,从而指引并掌握自身的心理活动。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只有在儿童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高级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即历史文化。因此,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始于社会关系和文化,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过程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古诗作为中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渊源。当今中国古典诗词讲坛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叶嘉莹先生选编出《给孩子的古诗词》一书,她提倡幼儿欣赏不同风格的古诗词,幼儿的生命力与古诗词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共鸣,她希望幼儿在吟诵和欣赏古诗的过程中能得到内心的触动与精神的召唤,滋养幼儿的心灵品质,培养幼儿成长为有感觉、有感情和有修养的人。古诗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特征和审美因素,幼儿在欣赏和吟诵古诗的过程中,可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