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

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相比,幼儿园课程有其独特性。最明显的差别表现在教育对象上,以幼儿为教育对象的幼儿园课程的决策,要求教育者更多地关注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一时期,个体发展的速度比任何时期都迅速,他们的学习能力极大地依赖其自身的发展。因此,以幼儿为教育对象的幼儿园课程的决策应该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

1.早期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影响比较大,那时将幼儿园课程看作是幼儿在幼儿园活动的经验。我国的幼教先驱们,都曾提出过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和解释:

张雪门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1]

张宗麟认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地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2]

陈鹤琴尽管没有给幼儿园课程下过明确的定义,但是他也强调幼儿园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经验,这种经验的来源是幼儿与实物的接触和与人的接触,而且要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组织幼儿园的课程。这也是对幼儿园课程的解释。

2.当代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

在课程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课程的理解也是多角度、多方面的。综观当代幼儿园课程概念的诸多定义,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幼儿园课程定义主要有三种取向:学科取向、活动取向和经验取向。

(1)学科取向

赵寄石、唐淑(1988)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反映幼儿园某一科目的客观规律的整体教育结构或反映幼儿园整体教育客观规律的总体结构。

卢乐山(1991)认为,课程是幼儿园整体教育或某一科目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时间安排等。

(2)活动取向

王月媛(1995)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中幼儿的全部活动或经验。

冯晓霞(1997)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傅淳(1997)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有目地、有计划地安排以及教师指导下为达到幼儿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有程序的学习活动。

(3)经验取向

李季湄(1997)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保证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刘炎(2000)认为,幼儿园课程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为幼儿设计和组织的、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全部学习经验。

虞永平(2001)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

从我国学者对幼儿园课程的诠释过程可以看出,人们对课程的理解从成人视角向儿童角度过渡,从对教学设计的重视向儿童获得经验的重视,体现了人们对儿童理解和对儿童教育的一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