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基本内涵
2025年10月13日
一、二十四节气的基本内涵
我们常说的二十四节气(Twenty-four solar terms)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定义是“根据地面观察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分成反映中国一定地区的季节、气候、农事活动和自然现象情况的二十四个时段”。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按一年的时间顺序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发现,节气的划分同时兼备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为“节”;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为“气”,二十四节气就是“节”和“气”的总称。民间有《二十四节气歌》如下:
表5-1 《二十四节气歌》
产生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与发展,也是我国农耕文明不断发展的一个侧写,是人们在长期与自然的交流中逐渐形成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能比较全面、细致地反映一年中的主要气候现象,对农业活动的生产具有深切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