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的资源
1.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资源
(1)气候变化
气候特征:古人最早观测到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来判断一年当中两个昼夜平分点和冷暖季节的到来,后来逐渐发展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春夏秋冬被称为四时,八个节气被称为八节。随着古人的农耕劳作,又总结出了其他节气,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可以分四类:第一类反映季节的更替变化,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第二类反映气温的变化,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第三类反映天气现象,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第四类反映物候现象,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物候现象:我国是最早关注和应用物候的国家。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观察积累过程中,用鸟兽草木的变化来验证时节和月令的变易,宋代王应麟在《玉海》中写道“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一年有七十二个候应,后来直接就用这种代表性的动物、植物来表示季节的变化。物候现象多以生活中的气候现象、植物和鸟兽来表述,在七十二物候中出现的天气现象有东风、凉风、雷电、虹霓等;植物有桃树、桐树、桑树、菊花、苦菜、腐草等;动物有鸿雁、燕子、喜鹊、野鸡、老虎、寒号鸟、蚕、豺狼、反舌鸟、布谷鸟、苍鹰、蟋蟀、螳螂、蝉等。这些都是四时更替、气候变幻的表现,也都是孩子们喜爱的自然形象。
(2)生产生活
耕种规律:农民借助节气将一年定格于耕种、施肥、灌溉、收割等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将时间与生产、生活定格于人与自然相因相应的合一状态。传统的农业主要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农业的生产实践需要针对农作物的生长特点,遵循自然规律来协调作物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恰恰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明了一年四季的雨量变化、气温和物候,为农民们安排农事活动提供了依据。每个节气都会有对应的农事安排,不同地区的节气安排也有所不同。如在山东节气歌中的“清明断雪种瓜豆”“小雪冬菜要收光”,广西地区节气歌中的“小雪收完莫要歇,冬翻冬种仍大忙”等。
饮食文化:孔子说“不时不食”,每逢节气时令民间都有吃当季节令美食的习俗,如立春的春饼、惊蛰的梨、春分的春菜、清明的青团和螺蛳、立夏的立夏饭、小满的苦菜、夏至的凉面、小暑的绿豆汤、白露的白露茶、寒露的石榴、霜降的秋梨、立冬的姜母鸭、冬至的饺子、大寒的腊八粥等。还有人们也会根据气候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饮食,使身体能够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求得利用饮食来养生的功效。如,立春护肝,宜清淡;雨水护脾胃,少吃酸;夏至宜食碱性食物等。
(3)传统习俗
民俗活动:立春节气迎春、贴字画、种迎春花;雨水节气占稻色、拉宝宝、撞拜寄;惊蛰节气祭白虎、吃梨、打小人;春分节气竖蛋、放风筝;清明节气踏青、荡秋千、插柳、扫墓;谷雨节气饮茶、祭海神、赏牡丹;立夏节气迎夏、称人;小满节气抢水、祭三车、祭蚕神;芒种节气送花神、打泥巴仗、煮青梅;夏至节气赠送折扇、粉脂和祭祖;小暑节气晒伏、食新;大暑节气游玩、送大暑船、斗蟋蟀;立秋节气晒秋;处暑迎秋赏景、放河灯;白露节气祭禹王;秋分节气祭月、送秋牛图;寒露节气登高;霜降节气赏菊、吃柿子;立冬节气迎冬、贺冬;小雪节气腌腊肉、吃糍粑;大雪节气赏雪;冬至节气祭祀;小寒节气写春联、剪窗花;大寒节气尾牙祭、祭灶。
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我国节气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珍贵的精神财富,如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俭约自守、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这些都启迪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传统艺术
书法绘画: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用笔墨记录下了节令物候、风俗岁时的书法与绘画作品。如,王羲之在惠风和畅的三月初三写就的《兰亭集序》、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清代焦秉贞的《耕织图》、明代文徵明《溪亭消夏图》、宋代夏圭的《雪堂客话图》等。在节气民俗中制作的图画与手工制品,如立春送春牛图、夏至互赠折扇、大寒剪窗花、写春联等。
舞蹈体育:与节气相关的体育活动包括传统的体育项目和为顺应气候变化进行的相宜的体育锻炼项目。传统的节气相关体育项目包括五禽戏、投壶游戏和打雪仗等。为顺应气候变化进行相宜的体育锻炼项目,如在立春时民间有游春和探春活动,清明踏青和放风筝,处暑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寒露登山赏红叶,冬至贺冬,小寒戏冰等。
(5)语言文学
中华诗词:在流传下来的诗词之中有大量描绘节气现象以及物候等变化规律并为之寄予情感的细腻词句。如韦应物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白居易的“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寒山和尚的“草生芒种后,叶落立秋前”、李白的“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等等。这些诗词描绘的景象形象生动,使得我们通过聆听与诵读便可感受到节气中的人间冷暖、世间转换,体会风雨,帮助幼儿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
谚语歌谣:民间谚语和歌谣往往是自然成文、民众口头流传的通俗精辟的语句,具有一定的认知和教育作用。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也应重视节气歌谣、谚语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关于节气的民间谚语有的是对生产知识的指导,有的是气候常识的普及。如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等。节气的歌谣有“春雨惊天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东北地区的《二十四节令歌》:“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除了这些朗朗上口的歌谣外,还有众多欢快的节气儿歌,如“小满太阳暖烘烘,田里禾苗绿茸茸,一天蹿长一寸高,秋后粮仓满盈盈”“三月雨,赛黄金,淅沥淅沥下不停,布谷鸟儿催布谷,田里忙着播种人”等这些童谣形象生动,以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描绘出节气中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传说故事:二十四节气中的众多节气都有其流传下来或随着时代发展所衍生出来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反映气候变化、有的是与历史事件相结合、有的是与历史人物结合。如,立春的《啃春》、惊蛰的《祭白虎》、谷雨的《雨生百谷》、立夏的《乐不思蜀》、大暑的《斗蟋蟀》、立秋的《秋神蓐收》、白露的《禹王》、冬至的《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和大雪的《寒号鸟》等传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常常具有幻想色彩,通过夸张、拟人等表现方式塑造故事中的形象,诉说故事,传递情感。
2.当今生活中的二十四节气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到:“加大宣传力度。综合运用各类载体,融通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1]”。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当代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传播与应用。“互联网+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不仅为人们了解节气文化搭建了快捷的认知渠道,也为大众推广和传播节气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1)二十四节气与媒体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中提到:“媒体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媒体协力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和预防冲突手段重要性的认识。”在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来传播与发展节气文化,促进人们广泛认知节气、增强民众对节气文化的认同、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在我国,自媒体的传播以微信、微博以及手机的应用软件等为代表,主要推送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为主的天文、历法、自然、农业、饮食养生等内容。2016年,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相关内容的传播更加广泛丰富。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电台、电视台和纪录片等也出品了中国节气相关的优质节目与短片,这些途径也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将二十四节气重新带入人们的视野。
(2)二十四节气与儿童科普
随着“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思想的提出,系列中华文化幼儿读物陆续推出,其中有不少关于节气的科普绘本。这些绘本大部分将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相结合,揭示自然界与农业中科学、有趣的现象和知识,选材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年龄特点。如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讲给孩子的二十四节气》、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的《二十四节气》、海豚出版社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人民邮电出版社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等一系列幼儿绘本读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关节气的科普音频、童谣儿歌和动画片等,如幼儿音频类节目《不一样的二十四节气》《节气类——你知道吗?》《二十四节气故事》,节气童谣《二十四节气歌》、盛龙国学儿歌《二十四节气歌》等,幼儿动画片《二十四节气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