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幼儿园教育的契合点

二、二十四节气与幼儿园教育的契合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利用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的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作为幼儿园生活性活动的内容选择,完全符合《指南》提出的这项要求,并且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一,二十四节气的本质是自然的产物,与幼儿的天性相合

在查阅文献的时候,经常能看见这样一句话:“儿童是自然之子”,这句话说明了儿童与自然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儿童的天性是天真烂漫的,在儿童时期,幼儿的精神世界以想象为主导,这种“万物有灵”“万物有情”的思维特点,让幼儿天生就具备了与自然进行交流的能力。一些理论也能佐证儿童是“自然之子”的观点。《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的行为模式归根到底是来源于自然的,可以说人,特别是儿童,是自然的产物。精神分析学派也强调了人类精神系统自然性的特点。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人类文化中任何崇高理想必须遵循天性,强调了尊重自然人、捍卫自然人和培养自然人的观点。

二十四节气就是来源于自然,二十四节气的自然属性与幼儿的自然天性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幼儿的天性就具有好奇心,喜欢探索自然,具有亲自然性和亲生命性,而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丰富的自然物候现象可以成为幼儿探索自然的一种途径和桥梁。因此,将二十四节气与幼儿园亲自然性活动相融合,使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不仅浮于表面,而是真正地走进自然,观察身边自然物候的变化,这正是对幼儿自然天性的尊重和遵循,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表5-2 二十四节气特点及习俗

第二,二十四节气的内容本身与幼儿园社会性活动的教育内容选择要求有着一定的适配性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岁时性的节日系统,在民间表现为各种不同的风俗。因此,二十四节气文化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大众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活动从内容上来说涵盖了对自然的认知、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我国传统的节气文化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和习俗活动,比如节气饮食(如春分吃春菜、清明吃青团等)、节气物品(如立春的春画、处暑的花灯等)、节气活动(春分的竖蛋、立夏的斗蛋、称人等),具体如表5-2所示。

这些习俗活动都是在人们生活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人们正是通过这些习俗活动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幼儿园社会性活动需要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其教育内容的选择需要贴近生活且富有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的愿望。可以说,二十四节气的内容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将二十四节气与幼儿园社会性活动相融合,可以将这些节气活动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丰富幼儿园社会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