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园课程模式

(一)我国幼儿园课程模式

1.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

五指活动课程是由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编的。1923年,陈先生在南京创办鼓楼幼稚园,开始了他探索中国化幼儿教育的改革之路。他以鼓楼幼稚园的课程编制为实验,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课程的内容由五方面组成,它犹如人的五个手指头,是活的、是可以伸缩的,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互相联系的。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着儿童的生活。

(1)课程的基本理论观点

陈鹤琴将“活教育”作为课程编制的基础,其理论体系包括三大方面,即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课程论和活教育的方法论。

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那么这样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第一,要有强健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

活教育的课程论: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观点。他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

活教育的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基本方法。活教育非常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主张儿童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因为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了,就能得到直接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了事物的性质。所以陈先生把教学过程分为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以及批评研讨四个步骤,同时提出了活教育的 17 条教育原则:

①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②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③你要儿童怎么做,应当教儿童怎么学;

④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⑤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⑥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⑦比较教学法;

⑧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⑨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⑩替代教学法;

⑪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⑫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⑬教学游戏化;

⑭教学故事化;

教师教教师;

⑯儿童教儿童;

⑰精密观察。

以上17条教学原则可以综合概括为活动性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化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和教学相长的原则等。它们基本上包含了当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所倡导的主要原则,尤其适用于幼儿园教育。

(2)课程目标

五指活动课程的目标有:

①做人:有合作的精神、同情心和服务精神。

②身体: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

③智力: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和表意的能力。

④情绪:能欣赏自然和艺术之美,养成快乐的精神,打消惧怕的情绪。

(3)课程内容

五指活动的五个方面是:

①健康活动:包括静养、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健康检查和散步等。

②社会活动:包括升降旗、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及社会常识等。

③科学活动:包括植物的培植、动物的饲养、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相关的研讨、计数和对当地自然环境的认识等。

④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和手工等。

⑤语文活动:包括故事、儿歌、谜语和阅读等。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全部包括在五指活动中,并采用单元制,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单元进行教学。即便如此,儿童能够学和应该学的东西也还是很多的,对于如何选择课程内容,陈鹤琴提出选择课程内容应遵照的三条标准:

①凡儿童能够学的东西,就有可能作为幼儿园的教材,但有时在“能学”的标准之下,还要有点限制,比如,有些东西小孩子虽然能学,不过学习会妨碍其身心的发育,那就不必勉强他学习。

②教材须以儿童的经验为依据。

③凡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之为教材。

(4)课程组织

五指课程在组织上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教材也必定是整个的,各部分互相连接,不能四分五裂。幼儿园课程应根据儿童身心的发展,使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地、有系统地、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中。但这种有系统地组织应以什么为中心呢?这当然要根据儿童所处的环境。陈鹤琴认为,儿童的环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包括动植物和自然现象;一种是社会环境,包括个人、家庭和集社等类的交往。可确定的中心如节日,包括中秋、重阳、元旦、端午等节日;自然界的应时物,包括秋菊、冬雪、春桃、夏荷等;社会事件,包括纪念日、庆祝会和恳亲会等。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是儿童天天接触到的,应当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中心。幼儿园的课程可以从这两大类环境中选择儿童感兴趣的而且又适合儿童的人、事、物作为中心,以单元主题来组织,各项活动都围绕单元进行,使各科之间构成内在联系,形成整体。这种课程内容组织的方法,陈鹤琴先生称为“整个教学法”,即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给儿童,后来改称为“单元教学法”。那么如何设计与组织单元活动呢?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单元活动大致要经历的过程与注意问题:

①本星期教育会议上讨论下星期大约可以做些什么。

②把要做的活动拟定以后,商议它的内容,大约分几个步骤可以做的。

③教师将各项活动需要使用的材料和可以参考的书详细预备。不过所谓预备是教师自己的预备,不是替儿童件件准备停当。

④寻找或布置一个适当的环境来导入这个设计。

⑤教师应顺着儿童的兴趣,引起学生各方面的活动,并且与各科联络。但是并不强求合乎预定的设计。

⑥时间完全不限制。多做就多做,少做就引入别的设计来。

⑦儿童如不能维持到做完全部设计的历程,教师急需考察一下,究竟是什么缘故,可以补救吗?

⑧儿童临时产生的兴趣,教师要尽力去指导,有时也可以把全部预定的设计改变,做这个临时发动的事。

⑨儿童急需看到结果,所以各个设计中当分做许多小段落,他们的兴趣方面才可以维持。

⑩同一设计单元里,各方面的活动很多,儿童愿意做哪一方面,应该让其自由选择,不要希望每个儿童每方面都做到。在同一单元中,许多活动是需几个人合作的,也有许多工作活动是需单独做的。教师可以做他们的指导,同时可以训练几个儿童来做“小老师”。

⑪每个设计单元的每一个阶段或一方面的活动,一旦完成得到结果,应当有简短的评价。

(5)课程的编制与实施

关于幼稚园课程的编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三种方法:

①圆法,是指各预定的单元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不过取材内容随着儿童年龄的不同而分别予以适当的教材和分量。即各班课题相同而要求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

②直进法,就是将儿童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事物,依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年龄的班级里,如小班研究猫和狗、中班研究羊和牛、大班研究马和虎。即各班课题和要求均不相同。

③混合法,是编制课程时运用最多的通用法,就是在编织课程的时候,以上的两种方法均须采用。即课题和要求相同或不同。

在课程的实施方面,五指教学强调:

①采用游戏式教学方法。陈先生认为,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以游戏为生活。幼儿园应当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去教导儿童,要以自动代替被动。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由于幼儿的年龄参差不齐,智力各不相同,兴趣又不一致,因此在教学时应采用小团体式,区别对待,分组实施,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所长进。

③通过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引起幼儿的学习动机。陈先生强调,教师要希望儿童做某种活动,或使儿童明了某种观念,就需要布置环境,投放教材以刺激儿童,而且在环境创设时要依据教育的内容变化,材料的摆放要适合儿童,高度以一米的视线为标准。

除此之外,陈鹤琴先生还提出了比较法、比赛法、代替法以及观察法等,通过多样化的方法,生动、形象、具体地向幼儿进行教育。同时教学中都以“做”为出发点,在做的过程中去学,在做的过程中去教,在做的过程中去求进步。

(6)课程的评价

陈鹤琴先生认为,课程评价如果没有具体的标准,就没有办法对课程的实施过程及儿童的发展进行督察与评定,也就谈不上对课程做进一步的改进。他说:“考察品行,应当有品行的标准;甄别习惯,应当有习惯标准;检验技能,应当有技能标准;测验知识,应当有知识标准。”[7]所以鼓楼幼稚园最初便把考察幼稚生的成绩——主要是幼稚生应有的习惯技能作为实验的主要内容了。在1925年,陈鹤琴与张宗麟一道编定了《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包括卫生习惯、做人的习惯(个人的、社会性的)、生活的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日常的常识等185项指标。每项指标都很具体、明确,如卫生习惯里要求儿童“不吃手指”“不随地吐痰”,做人的习惯里要“不说谎”,生活的技能里要“会自己吃饭”“会洗手”,日常的知识里要求儿童能“识别植物二十种”“会做十以内的加减”“要知道日、月、时间”,等等。这要求幼稚园结合儿童心理和认识上的特点,运用形象生动、直观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检查与督察,从而开创了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历史

2.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幼儿园行为课程是由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张雪门先生创编的,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就与我国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他一生潜心研究幼儿教育,针对当时幼稚园“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提倡幼稚教育生活化、幼儿生活教育化。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他形成了完整的幼稚园课程理论——行为课程及其方案。

(1)行为课程的理论来源

①社会变革引发的对幼儿园课程的思考。五四运动前后,随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推进,我国的一批幼教前辈为了寻求幼儿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分析国内当时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张雪门及一批有识之士开始了探索幼儿园课程科学化与中国化的道路。

中国文化的启发。张雪门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其中,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对他的行为课程有直接的影响,可以说是其建构行为课程的理论基石。也正如张雪门先生所讲:唯有从行动中所得到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正制驭环境的能力。[8]所以,他的幼儿园行为课程强调幼儿认识的起点在于“行”,只有行动才能产生认识,只有行动才能发展认识。

③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张雪门先生的行为课程也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其行为课程中,强调儿童的直接经验,强调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把课程的本质看作直接经验的总和。正如张雪门先生所言:“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9]1918年前后,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创立的“设计教学法”传入我国,这种教学法主张学生自发决定学习的目的和内容,让学生在自己的设计、自己实行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教学法在我国当时的教育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张雪门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以设计教学法为基础,发展行为课程实施的一般程序,即动机、目的、计划、实行和评价,这也成为行为课程实施的一大特色。

此外,张雪门先生的行为课程也受到福禄贝尔、蒙台梭利课程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观点,这些都是构成其行为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

(2)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基本观点

什么是课程?张雪门早在1929年就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提出,课程“原是适应生长基本价值的选品,其目的和自然生长完全一致”。[10]“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11]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经验的预备。”[12]这些经验不是零散的,也不是无序、不讲效益的自然经验,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活动让儿童获得的有益经验。他反对把课程当作“知识的积体”,当做书本的知识,主张把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换一句话来说,课程是适应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可见,幼稚园课程实质包括了儿童在幼稚园的一切经验、一切活动,甚至一切生活。

什么是行为课程?张雪门先生说:“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门课程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然而,这门课程完全根源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13]可见,生活与行为是行为课程的基本要素,也正如张雪门先生所说:“所谓生活原是整个的具体活动,虽包含了文字、数字等种种的经验……不过是成人研究上的途径。儿童进入幼稚园的时候,凡能唤起他生活的需要,扩充他生活的经验,形成他生活的意识,全当作自己动作的表现。”行为课程强调将幼稚园的课程自然地融合在儿童的生活中。

(3)行为课程的目标

早在1930年,张雪门先生就在《幼稚教育概论》中指出:“现在,我们研究幼稚教育,不但要认清教育的意义,更当辨明教育的目的。”[14]完全以儿童为本位,成就儿童在该时期内身心的发展并培养其获得经验的根本习惯,从适应环境入手,提出“幼稚园课程的目的,在于联络孩子们的旧观念,以引起其新观念,更谋其旧经验的打破、新经验的建设。”[15]幼稚园的课程目标就是满足儿童心身的需要,养成儿童“扩充经验的方法”与习惯,培养其生活的能力与意识,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他确立了以社会需要为远景,以儿童个体发展需要为近景的幼稚教育任务,让儿童置身于其可接触的生活环境中充分发展,体现了幼稚园课程对儿童自身价值的尊重。

(4)行为课程的内容

儿童到幼稚园要学些什么?幼稚园教师须教些什么?教和学又怎样地联络起来?这三个问题就是幼稚园教材研究的中心。不过,他指的教材与我们传统的教材观有所不同。他认为,“教材的范围很大,并不限于一首歌曲、一件手工,凡儿童从家到校,从校到家,在家庭、道路、幼稚园所受到的刺激,能够引起儿童生活的要求,扩充儿童生活的经验,潜移儿童生活的意识都是。”[16]那么作为教材的经验其来源如何呢?张雪门先生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本身个体发展而得;二是和自然环境相接触而得;三是从社会环境交际而得。

根据这一认识,张雪门先生把行为课程的内容划分为:

①儿童自发的诸般活动,即儿童自身发展中所进行的一些活动。

②儿童的自然环境,即儿童周围生活中一切有关自然界的事物与知识,如植物、动物以及儿童对各种自然现象的活动。

③儿童的社会环境,即儿童现在生活与未来生活相关的社会生活知识,如家庭、邻近的地方、各种职业活动等。

张雪门先生认为,“行为课程主要包括手工美术、言语、常识、故事、音乐和算术。”[17]行为课程的内容就是儿童周围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能为儿童所接受并有助于其身心发展的各种经验。

另外,张雪门先生还提出了选择教材的五条标准:

①符合儿童的需要。张雪门先生认为幼稚园的孩子喜欢模仿,而且好奇心很强,所以大人的事、动植物的生长、天气的变化、各种感觉游戏等,都能引起他们探求新经验的欲望,所以把这些材料编入课程,定能适合儿童的兴趣。

照顾到社会生活的意义。一个人要想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就必须认识社会生活的很多东西,如文字表达、数的概念、穿衣的技能。此外,饮食、起居、风俗等,这都应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③在儿童自己的环境里搜集材料。儿童所能反应的,是他自己环境里的社会,但绝不是成人的社会。因此,要从儿童周围的家庭、社会环境中去搜集材料。

④关注社会生活的重要。张雪门先生认为,“课程固然是实现现在,但并不是放弃将来”[18],其内容应关注环境,又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此外,张雪门先生认为,儿童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兴趣感情和动作的冲动,虽然有时是暂时的,但如果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便利于儿童适应环境,教师就要抓住这种机会,并选择相应的内容给予儿童练习的机会。

(5)行为课程的组织

张雪门先生认为,幼稚园课程的组织与中小学、大学等有所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与要求。具体有三点:第一,是整体的。幼稚园的课程与中小学的课程有所不同,它不应是分科的,而应是整体的,是一种具体的整体活动。第二,偏重于儿童个体的发育。幼稚生时期,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需求,而我们编制课程时,不能忽略社会的需求。但须极力注意儿童现在的需要和能力。第三,注重儿童的直接经验。“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虽然这种经验不如传授的经验整齐、经济,但对于儿童来讲,通过直接的学习价值更大。”[19]此为幼稚课程的整体性、直接性与个体性。

另外,张雪门先生在其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一书中,对其几十年幼稚园课程实践研究又做了进一步的总结,提出了组织幼稚园课程的一些标准: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事前应有准备,应估量环境,应有相当的组织,且须有远大的目标。各种动作和材料,全须合乎儿童的经验能力和兴趣。动作中须使儿童有自由发展创造性的机会,各种知识、技能、兴趣和习惯等全由儿童直接的经验中获得。

(6)行为课程的实施

张雪门先生指出,行为课程的要旨是以行为为中心,强调“做”即行动的价值,提倡“做、学、教”打成一片。他所提倡的幼稚园课程,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动,凡扫地、抹桌、熬糖、炒米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米和各种小花,能够实际行动的,都应让幼儿去行动。他反对给孩子灌输抽象的死知识,要求重视儿童的实际行动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事怎样做必怎样学,怎样学必怎样教,做、学、教打成一片,才能完成行为课程。张雪门先生提出了“行为”在课程中应用的两条原则:

第一,课程固由于自然的行为,却须经过人工的精选

第二,课程固由于劳动行为,却需在劳动上劳心。[20]

为了进一步保证课程实施中行为的有效价值,运用设计教学法来拟订行为课程计划,采用单元教学来进行,具体包括:

①动机。行为课程把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放在第一位。张雪门认为人的行为固然千殊万变,可是他的动机不外乎两种,第一种是由于内心的需求,第二种是由于外界的刺激,所以行为课程实施首先要诱导儿童自发的动机,有时也需要教师利用环境、设备和语言等来引起儿童的动机。

目的。行为课程的目的,并不是儿童自己学习的目的,而是指教师希望儿童在这一行为中所获得的效果。从目的和内容来看,涉及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兴趣与态度、习惯等。如教师选择饲养动物的单元,其目的在于鼓励儿童研究动物的形态、习性和饲养的方法,并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等。教师只有确定了教学目的后,才能有效地指导儿童在课程中的行为,教学也才能有一定的标准。

③活动。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张雪门先生认为必须认真设计“活动的要领、参加的人数、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及每一小段的程序”等。这一步骤主要是计划预设活动,所以只做大体轮廓的估量,在之后的行为实践中,就应做详细的计划,以便能切合实际需要。

④活动过程。张雪门先生指出:“活动如何开始?如何展开?如何结束?在组织课程时,是一种极重要的估量。”[21]然而它只是行动的要点,尚缺乏具体的内容,所以必须拟订具体的活动过程,便于教师的指导。

⑤工具及材料。张雪门认为,这一项的估量,虽然仍旧根据固有的各种科目拟订具体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但由于行为不是机械的,所以也有一定的变化。

行为课程是起于活动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实施过程中采用单元教学法,彻底打破了各科的界限,在各教材中选择与学习单元相关的材料加以运用,使各科教材自然地融合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

(7)行为课程的评价

幼稚园行为课程是张雪门先生一生实践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与同事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集体工作的结果。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对当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价值。其意义如下:

①重视生活在儿童课程中的教育价值。

自发的生活,应该是自觉的、有计划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是需要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进行过滤与组织的,为此张雪门先生提出了一系列组织幼稚园课程的标准,如既要与儿童的生活有联络,又要有目的、有计划。教育与生活的融合,并不意味着教育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活,作为从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并成为制度化生活的教育(包括课程)总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②兼顾社会需求、儿童发展需要及文化的作用。

张雪门先生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目标经历了一个由批判传统的社会中心到倾向于儿童中心,又由中国的社会现实认识到应兼顾社会与儿童个体两方面的发展过程。这种转变不仅奠定了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在课程史上的独特地位,而且也使其理论超出了纯教育的范畴,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在课程中的作用。

③强调行动在儿童发展中的积极导向价值。

张雪门提出了“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方法。他的这一思想是针对幼稚园的“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提出来的,他把儿童从片面的知识灌输中解放出来,让儿童自己做、自己想、自己去发现世界,把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在儿童学习活动中自然地“教”,即“做上教”,从而把教师的教和儿童的学统一在“做”上,突出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和直接经验。他的“做、学、教合一”的思想超越了杜威单纯的“做中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做”,更有在“做上学”和“做上教”,这样就把儿童的“做”“学”与教师的“教”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强调了课程实施中行动的积极导向价值,避免了只有盲目的行动而没有发展的倾向,对现代学校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