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内容的筛选原则

(二)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内容的筛选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目标、符合并体现课程目标的设定。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总体目标一方面培养幼儿尊重、平等、坚毅、开放的态度,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其成为幸福和谐的人;另一方面是通过感受祖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应当紧紧围绕这两个方向进行筛选,通过节气与自我、自然、社会三个维度,选择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和基本行为的节气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以及去粗取精能够弘扬、发展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从而保障最终筛选出的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整体性原则

幼儿身心发展的整体性特点和节气文化自身的整体性特点决定了园本课程内容筛选的整体性原则。在幼儿发展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幼儿的身心发展虽然具有顺序性与不平衡性的特点,但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身体与心理各方面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幼儿的完整发展。在节气文化的特性方面,节气文化包罗万象,是由二十四个独立的节气及其中蕴含的物候现象、传统习俗、艺术活动和节气文学等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在课程内容筛选过程中不应局限于一个部分或几个重要节气,而是着眼于能够体现节气文化的整体性,促进幼儿在认知节气文化与自我、社会、自然的关系中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容。

3.适宜性原则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内容筛选的适宜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宜、与幼儿生活经验相适宜两个方面。首先,课程内容应当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宜。课程内容应当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把握课程内容的难度,在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之上,促进他们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二十四节气园本课程是贯穿于幼儿园三年的课程,并且每个节气蕴含的内容广泛,所以每个节气可以依据幼儿的接受水平与认知能力,有侧重性地分布于每个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关注到每位幼儿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其次,课程内容应当与幼儿生活经验相适宜。节气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节气相关内容在空间上跨越祖国南北、在时间上历经一年四季。幼儿的学习是以感性经验为主,所以选择课程内容时,在空间上,应当尽量选取幼儿所在地能够感知体验的内容与活动。在时间上,应该选择能够体现幼儿正在经历的节气中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与事物。

4.探究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幼儿就其天性来说,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二十四节气的独特性决定了探究性原则在课程内容的筛选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内容筛选的探究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发其探究欲望和课程内容能够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支持这两个方面。

首先,课程内容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选择贴近幼儿生活且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发现、验证和解决问题。其次,课程内容要能够为幼儿的探究性活动提供支持。课程内容应当选择幼儿能够直接感知和体验的内容,并且支持幼儿运用观察、比较、调查、记录等适宜的方法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