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模式

二、幼儿园课程模式

所谓模式(Model),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在《韦氏大学字典》中,对“Model”的其中一个解释是“模仿或者效法的样板”(An exam ple for imitation or emulation)。而在《柯林斯精选英语词典》对“Model”的一个解释是“一个正在被使用的体系”,同时人们可能进行模仿以便获取类似的结果。从词源上我们可以发现,模式其实是一个工业时代的术语,或者更准确地说,模式是工业时代的“隐喻”。把“模式”一词应用到教育上,是班级授课制的变式,也是追求效率的工业时代的核心价值观。

对于课程模式的解释,埃利斯·伊文斯(Evans,E.D.)指出:“课程模式是某个宏大的教育方案(A grand education plan)中的基本哲学要素、管理要素与教学要素的理想性概括,它包含了内部连贯一致的陈述,这些概念性的表述描绘了这个教育方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设计的被预先假定是有效的理论前提、管理政策和教学程序。”[5]

郭晓明在《关于课程模式的理论探讨》中提出:“课程模式是典型的、以简约的方式表达的课程范式,具有与某种特定教育条件相适应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功能。”[6]在他的论述中,他特别强调了课程模式的“典型性”和“简约性”。

张博将幼儿园的课程模式概括为:“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从理论上讲,课程由课程的要素所组成,特定的课程要素及其联系构成了特定的课程模式。组成幼儿园教育课程模式的要素主要有理论假设、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及课程效果评价。”

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和丰富性。

众多正在实施的课程虽然还没有形成经典的、完整的课程模式,但人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正在总结适合我国幼儿园现状的课程模式。现将我们可以称其为课程模式的案例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