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方案的评价

(三)课程方案的评价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方案是用于指导园本课程实施的课程文本,是包括园本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以及评价方式的结构化的书面表达形式。对课程方案进行评价,有利于园长与幼儿教师在对课程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需求对课程方案的价值做判断,最终选择科学、合理的课程方案作为园所实施园本课的基础。如表5-7所示。

1.课程理念的评价标准

(1)课程理念的正确性

对课程理念的评价首先涉及理念正确性的评判,正确与否的评判体现在课程理念中所反馈出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课程评价者在对课程方案进行评价时,应以当代科学的幼儿发展观与学习观为依据。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课程理念强调“顺应儿童的天性,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关注幼儿在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在保障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幼儿的特别需求,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与创新意识、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探索,注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积累,真正使幼儿在课程中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课程理念中“亲近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两种活教材”指向幼儿学习的内容,注重幼儿的经验与生活,充分系统地利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与社会两种资源,将幼儿园的各领域学科相互发生关联,为幼儿的学习成长提供生动有趣的“活教材”。

(2)课程理念的清晰度

课程理念的清晰度表现在通过阅读课程理念的文本,一方面课程评价者能够清晰准确地了解课程开发者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课程开发者的理论基础、研究水平;另一方面课程方案的使用者能领会课程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从而更好地实施课程方案。课程理念的清晰度应既做到简洁明了,方便幼儿教师理解操作,又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提升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树立科学的观念。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理论基础为正确处理教育与幼儿天性发展的关系,奠定了思想资源与理论基础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理论。课程开发遵循泰勒课程目标模式理论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开发以这些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并将这些理论与节气文化、幼儿园课程进行概括融合,最终呈现出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理念。

(3)课程理念的一致性

课程理念的一致性表现在课程理念与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过程中的方法、原则、途径和价值取向等表述的一致性,以及课程方案的显性理念与隐性理念两个层面上的一致性。在该研究提供的课程方案中,首先,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中的课程理念与个案幼儿园“亲近大自然,塑造大美文化”的教育理念相契合,注重幼儿的自然天性与“大自然”的丰富课程资源;其次,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中的课程理念指导着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以及方案评价中均以该课程的理念为基础;最后,无论是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显性的课程理念还是蕴含于课程方案、活动设计等各个方面的隐形课程理念,均能把握到以园所需求为本、顺应幼儿天性、亲近自然和社会的理念。

(4)课程理念的综合贯通

课程理念的综合贯通一方面要体现课程理念是否可以综合和引领课程中的诸多要素,另一方面体现在课程理念是否贯穿于课程始终和课程的各个方面。在很多课程方案中,课程理念往往在一套课程的前言或总论部分进行介绍,意在统领全篇,但很多后面的部分却有大量内容是与课程理念相脱离甚至相矛盾的,这种课程理念无法体现它指导实践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理念相对简洁易懂,可操作性强,指导着课程目标的制定与内容的筛选。如,课程目标的内容层面与课程内容体系均体现为节气与自我、节气与社会、节气与自然,这与课程理念中强调的顺应幼儿天性(自我)、利用社会与自然两种“活教材”理论相契合。

2.方案结构的评价标准

为方便对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课程方案结构进行评价,从狭义角度可对课程方案的目标、内容、评价以及宏观结构的完整性来进行评价。

(1)课程方案目标的评价

课程目标的适宜性。对课程目标适宜性的评价应当关注三个方面:第一,课程目标的设定是否建立在对教育本质的科学认知与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课程目标的文本呈现是课程发展的指南针,指向幼儿发展的可能性,代表着课程方案所追求的最终结果。幼儿的发展只有一次,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课程目标的设置必然是建立在科学的教育观与儿童观基础之上的。第二,课程目标的设定能通过教育实践得以实现的可能性。

课程方案中所制定的课程目标必须依据幼儿发展与教育的规律以及一线幼儿教师的实践经验,目标要求的过高与过低均无法有效体现目标的适宜性。第三,课程目标的价值性,是否为幼儿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必要目标”。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资源与前人的智慧,但幼儿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的获得均是以付出相应精力与时间为代价的。所以适宜的课程目标应是那些贴近幼儿生活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基础,不断获得新的发展的必要目标。

课程目标的结构性。由于课程理论基础与设计原则的不同,课程方案目标的呈现形式也各有不同。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开发依据“泰勒课程目标模式”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因此注重课程方案目标结构的完整性与层次性。课程的目标体系包含课程的总体目标、内容目标、各年龄阶段的课程目标以及以时间维度划分的目标等。完善的课程目标体系,能够有效地指导课程内容的筛选与组织、指引课程实践的方法与途径、为课程的评价提供有效的依据。

各级课程目标之间的连续性。课程方案各级目标之间应当能够凸显出层层深入、不断细化的传递关系,每一级的目标设定都反映了对上一级目标的传递与分解并为下一级的目标细化提供延展和深化的空间。除了纵向上的目标的传递关系外,横向上的综合贯通也是目标之间连续性的重要体现,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注重幼儿认知、情感与技能的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与课程理念的相关性。园本课程方案的目标应当是与课程理念、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相互承接的。课程的目标能够有效反映课程理念,并以课程的理念为指导。

在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中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园所需求为本、顺应幼儿天性、亲近自然与社会,这与“通过感知、游戏、体验的途径,引导幼儿体验自然的四时变化和季节轮回,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现代开创新的新时代多元文化的融合,培养幼儿尊重、平等、坚毅、开放的态度,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其成为幸福和谐的人。”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中的总目标以及内容目标中节气与自我、自然、社会的目标设置都是相互呼应的。

(2)课程方案内容的评价

课程方案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首先,课程方案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体现在课程所选择的内容应最大限度包含课程所设置的目标,以保证目标的设定不仅仅是文字的罗列,同时应当注意的是课程方案中内容的多少应当以是否有利于有效地实现目标为宜,并不是内容越多越好。其次,课程内容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并不是机械地与课程目标一一对应,课程方案中的课程内容应当为教育实践留出开放与变通的空间,使得园本课程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开放性与灵活性的系统。

课程方案内容的适宜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当符合幼儿的需求并与其生活世界紧密联系。首先,课程内容应当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把握课程内容的难度,在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之上,促进他们进一步发展。其次,课程内容应当与幼儿生活经验相适宜。幼儿的学习是以感性经验为主,在空间上,应当尽量选取幼儿所在地能够感知和体验的内容与活动。在时间上,应该选择能够体现幼儿正在经历的节气中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与事物。

课程方案内容的平衡度。幼儿的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课程方案的内容也应当是综合各领域、兼顾深度与广度的内容。在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内容设置中,节气与自然、自我、社会的内容在内容层面涵盖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在行为层面涵盖认知、情感与技能的发展,在内容层面关注幼儿与自我、自然以及社会性、全面性的发展,内容的组织充分考虑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倡导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课程方案配套教辅材料的丰富性。丰富的课程配套材料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与保障。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教辅材料包括教师配套的活动指导用书、幼儿用书、视频及图片材料、微课、节气手工材料包和绘本等。这些材料的质量可以依据设计是否合理、内容是否符合幼儿认知特点、材料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与安全性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3)课程方案评价的评价

第一,课程方案中是否有评价方案。对课程方案的评价是对课程方案可施行性的检视与反思,有助于确保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园本课程实施的对象是幼儿,但幼儿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在课程方案成形后,园长、幼儿教师及课程开发相关人员应当秉持为幼儿发展负责的谨慎态度对课程方案的价值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

表5-7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方案评价表[3]

第二,课程方案评价主体是否多元。凡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与践行者都应当作为评价的主体,共同为课程方案进行诊脉和评判,并提出促进其发展的有效建议。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方案的评价主体包括所有参与课程建设的相关人员。

第三,课程方案评价策略的科学性。定性的评价有利于辅助评价者了解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细节与缘由,探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定量的评价方式有助于评价者从宏观角度把握课程整体。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将质性的评价与量化的评价相结合,依据评价的阶段、对象、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取向。

【注释】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宋生涛.甘南藏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153.

[3]虞永平.幼儿园课程评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