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自然变化能促进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关注

(一)二十四节气中的自然变化能促进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关注

二十四节气的根源来自自然,它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敬畏的朴素价值观和尊重自然规律的人文情怀,并直接表现说明了不同时令中的物候变化和自然现象,如春季的惊蛰表现了冬眠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清明表现了天气晴朗草木繁茂;夏季的芒种表现了麦类等有芒作物饱满,大暑表现了一年中最炎热的状态;秋季的处暑和白露表现了季节交替的温度变化,霜降表现了开始有霜的自然现象;冬季的冬至是全年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大寒则表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状态。可以说,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变化,从植物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到天气的春风和煦、炎炎夏日、秋高气爽、凛冬寒风,再到动物的春醒冬眠,值得让我们仔细观察探究。

《指南》中指出:“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这是在科学领域提出的发展目标,也是我们幼儿园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幼儿经常与大自然接触,能激发其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大自然包罗万象,对于在城市生长的幼儿,自然的教育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利用自然进行教育的时候需要有所选择和挖掘,选择合适的内容,将自然中蕴含的认知经验系统性地与幼儿进行分享。而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教育,就好比在幼儿与自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以节气中的物候变化与自然现象为指引,将自然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串联在一起,将抽象的四季变迁具象为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关注四季周围的环境变化,在不同的时段根据观察重点的不同,时时发现自然带给我们的惊喜。如“雨水”节气期间,阴雨绵绵,万物开始生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收集关于“雨”的相关资料,在活动中聆听下雨的声音,雨后到操场上踩水嬉戏,到草地上观察草木开始生长的样子。二十四节气就像是幼儿打开探索自然之路的指明灯,通过它的引导,激发其对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尝试在自然中探索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