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骨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骨的特点

(一)骨的结构特点

骨和骨连结构成人体的骨架,称为骨骼(图1-1-1)。人体的骨骼由206块骨借骨连结组成,成人全身的骨骼约占体重的20%。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

图1-1-1 人全身骨骼结构图

骨的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大致可分为四类: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每块骨都是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骨膜是紧贴在骨的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膜。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最内层的细胞,在幼年时期非常活跃,能进行分裂繁殖,并分化为成骨细胞,直接参与骨的形成,使骨长粗,成年后虽处于静止状态,但终生保持分化能力。骨质是构成骨的主要成分,分骨密质和骨松质。骨髓填充在长骨的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网眼内(图1-1-2)。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婴幼儿时期的骨髓全部是红骨髓,造血机能强。人在成年以前,长骨的两端有一层软骨叫骺软骨,这层骺软骨能不断生长,不断骨化,使骨逐渐变长,骨往长长,人就长个子,直到20~25岁的时候,这层软骨完全骨化,人就不再长个儿了。故骨的生长方式有两种:骨膜内成骨(长粗)和骺软骨成骨(长高)。

学前儿童的骨膜较厚,血管丰富,对骨的生长及再生起重要作用。当学前儿童骨受损时,因血液供应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愈合得也较成人快。5岁前,全部为红骨髓,造血机能强。5~7岁,骨髓腔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细胞代替而变成黄骨髓,因而逐渐失去造血能力。

图1-1-2 骨的构造

(二)骨的成分特点

骨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无机盐)构成的。成人骨中有机物占1/3,无机物占2/3。有机物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物使骨具有坚固性。

学前儿童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各占1/2,与成人相比,骨中含有机物较多,所以骨较柔软,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骨折,但容易弯曲变形。即使发生骨折,由于骨膜较厚,会牵拉着已经折断的软薄的骨质运动,便出现了“折而不断”的假象,故称青枝骨折。

(三)骨的发育特点

学前儿童的骨骼软骨多,较柔软,骨化尚未完成,有的骨还没有完全结合;且学前儿童的骨骼短而细,在生长(在不断加长和加粗)。

1.骨化尚未完成

如新生儿的颅骨骨化尚未完成(图1-1-3),有些骨的边缘彼此尚未连结起来,有的地方仅以结缔组织膜相连,这些以膜相连的地方称囟门,前囟门一般在1~1.5岁时闭合,后囟门最晚在4个月闭合。婴儿腕骨共8块,出生时全部为软骨,以后逐渐骨化,到10~13岁时才能全部骨化完成。学前儿童足弓的骨化尚未完成,足底的肌肉、肌腱和韧带发育不完善,还不结实,若长时间站立、行走或体重过大易造成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图1-1-4)。

图1-1-3 新生儿颅骨(俯视图)   

图1-1-4 正常足与扁平足

2.骨还没有完全结合

由于有的骨还没有完全结合成一块骨,所以学前儿童的骨一般比成人多11~12块,为217~218块。如学前儿童的髋骨与成人不同,它不是一块严丝合缝的骨头,而是由髂骨、坐骨、耻骨借助软骨连结而成,骨盆尚未定型。直到19~25岁,才能完全愈合,形成一块完整的髋骨。

3.脊柱生理弯曲正在逐渐形成,还未完全定型

成人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图1-1-5)。而新生儿的脊柱由软骨组成,几乎是直的。人们常说的“三翻六坐九爬一岁走”指的就是婴儿生理弯曲随其动作发育而逐渐形成的过程。但学前儿童的四个生理弯曲虽然存在但还没有固定下来,一般颈曲、胸曲在7岁时才固定下来,腰曲在性成熟期才完全被韧带固定。脊柱的骨化在20~21岁才完成。在脊柱完成定型以前,不良的体姿可以导致脊柱变形,发生不该有的弯曲,脊柱的功能也将受到影响,如背单肩书包、睡软床等。

图1-1-5 脊柱的正面观和侧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