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眼的特点

三、学前儿童眼的特点

视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人类70%的知识是通过视觉来获得的,眼睛就是实现这一途径的主要器官。

眼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眼球,还有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等附属结构。

(一)眼球结构

眼球位于眼眶内,呈球形,由眼球壁、内容物和视神经等构成(图1-7-3)。

图1-7-3 眼球结构示意图

1.眼球壁

眼球壁由外向内分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角膜和巩膜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其余5/6为坚韧的巩膜(俗称“眼白”)。眼球的外膜有维持眼球形状和容纳保护眼内部组织的作用。中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即血管膜。由前向后依次分成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虹膜的中央的瞳孔(2.5~4毫米圆孔),是光线进入眼球的通路。虹膜收缩和舒张可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强度。睫状体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还能产生房水。脉络膜内含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呈棕黑色。其主要是供给眼球的营养和防止光线的散射,有形成暗室的作用。内膜(即视网膜),是视觉器官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并形成物象。

2.内容物

房水:清澈、透明,有营养角膜和晶状体的作用,并且维持一定的眼内压,使角膜具有一定的曲度和紧张度。如果房水过多,眼压就会升高,导致“青光眼”。

晶状体:位于瞳孔后方,玻璃体之前,透明而富有弹性,形状似双凸透镜,凸度的大小可以调节,使远近物体都能尽收眼底。

玻璃体:是无色透明的胶状体,填充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主要成分是水,有屈光作用和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3.视觉的形成

眼的成像原理与凸透镜成像原理基本相似。来自物体的光线进入眼球,经过眼的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最后聚焦于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光线→通过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网膜成像并产生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入脑→大脑皮层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4.眼的屈光不正

眼的屈光不正(或称折光异常、非正视眼),是指眼球的形态异常或折光系统异常,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后,不能在视网膜上结成清晰的物像,而是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常见的屈光不正有近视、远视和散光。

常见的屈光不正

(二)学前儿童眼球特点

1.生理性远视

学前儿童眼球的前后径较短,晶状体比成人扁,物体往往成像于视网膜的后方,称为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眼球的前后距离变长,一般到5岁左右就可成为正视(正常视力)。

2.晶状体的弹性较大

学前儿童的晶状体弹性好,可塑性大,调节范围广,即使近在眼前的物体,也能使晶状体的凸度加大,成像在视网膜上。所以,学前儿童即使把书放在离眼睛很近的地方(甚至5厘米的距离),也能看清。但上小学后,随着看书、写作业时间的增加,睫状肌疲劳,形成近视,所以应教育学前儿童应养成良好用眼习惯,以保护视力。

3.玻璃体透明度大

学前儿童玻璃体透明度大,所以视力较成人敏锐(视物清晰)。辨色力一般在1岁时出现,3岁时已发育完全,但最初只能辨别红、蓝、绿等基本颜色,对相近的颜色还不能清楚地分辨,这必须通过训练来发展。

4.眼球发育未完成

学前儿童眼球发育不成熟,对环境因素比较敏感,眼肌很容易疲劳,巩膜较柔弱,眼轴容易伸长。因此对各种不良的环境因素非常敏感,容易受影响,会较早出现近视眼。学前儿童中弱视也是常见疾病,弱视是指视力低下但查不出眼睛有器质性病变,治疗最佳时机是6岁以前,若错过就不好治疗,可能终生“立体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