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循环系统常见意外疾病

一、学前儿童循环系统常见意外疾病

(一)出血

学前儿童的创伤事故,常常伴随着出血。出血有多有少,出血的部位有深有浅。如果是少量的,不会有多大的生命危险,但如果一次大量出血达到全身血量的1/3时,生命就有危险,如动脉血管损伤会引起大出血,必须迅速止血。创伤出血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种。

1.出血分类

(1)外出血。外伤造成皮肤破损,血液从伤口流出,称为外出血。在托幼机构,学前儿童发生外出血的现象比较常见。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像水珠样渗出,能自己凝固止血,通常无多大危险。

静脉出血:血色紫红,血液徐徐均匀流出,比动脉出血容易止住。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似泉涌,有搏动性,随心跳的频率从伤口向外喷射或一股一股地冒出。动脉在短时间内会造成大量失血,危险性非常大。

(2)内出血。内出血是指深部组织或内脏损伤所引起的出血。体内血管破裂,体表无伤口,看不到血液外流。通常在儿童腹部受伤、肝脾破裂后发生。失血过多时,病儿常常会脸色苍白、出冷汗、手脚发凉、呼吸急促、心慌气短、脉搏细弱。内出血对病儿生命的威胁很大。因血液注入组织或体腔内,自体表看不到血,容易被忽略,而延误诊治。如果怀疑有内出血,应迅速送医院抢救。

2.外出血处理

(1)毛细血管出血。血液从创伤面四周渗出,出血量少,找不到明显的出血点,危险性小,先用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用消毒镊子去除异物后用酒精消毒即可,也可用消毒纱布将伤口扎紧。

(2)静脉出血。其血色暗红,血液缓慢不断地流出,其后由于局部血管收缩,流血逐渐减慢,危险性也较小。抬高出血肢体就可以减少流血,先用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用消毒镊子去除异物后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手帕按住伤口止血,在伤口周围用酒精由里向外消毒,然后敷上纱布,用绷带扎紧即可。

(3)动脉出血。动脉出血,其血色鲜红,呈搏动性喷出,出血速度快且量多,危险性大。少量外伤出血不会有很大危险,但若遇到动脉损伤,就会引起大出血。发生大出血要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常用的止血方法有加压包扎止血法和指压止血法。

加压包扎止血法:用于动脉或大静脉破裂出血止血。具体操作: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等。折叠成比伤口稍大的垫子盖住伤口,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包扎。

止血

指压止血法:用于紧急抢救时的动静脉出血,此法不宜长时间使用。具体操作:救护者用手指或手掌将出血的血管上端(近心端)用力压向相邻的骨骼上,以阻断血流,达到暂时止血的目的。

身体某些部位的动脉出血,可采用此法,为临时的止血措施。如面部出血按压双侧的下颌角;太阳穴出血按压耳朵前面对着下颌关节处;腋窝、肩部出血按压锁骨凹处的动脉;前臂出血按压肘窝处的肱动脉;手掌、手背出血按压腕关节内的桡动脉;手指出血将手指屈入掌内成握拳状;大腿出血屈起大腿,压迫腹股沟中点的股动脉;脚部出血按压踝关节下侧脚背面的动脉。

(二)鼻出血

1.原因

鼻部外伤,如碰伤鼻子或幼儿挖鼻孔损伤了鼻黏膜,发热时鼻黏膜充血肿胀,血管脆性增加,鼻腔异物。出血部位大多位于接近鼻孔的鼻中隔上,该处鼻黏膜非常薄、血管密集成网,为“易出血区”。

2.处理

止鼻血时需注意,首先安慰幼儿不要紧张,保持安静。头略向前低,张口呼吸,同时用冷水或湿毛巾冷敷鼻部和前额。如不止,可捏住鼻翼5~10分钟,止血后,2~3小时不要做剧烈运动。若经上述处理,鼻出血仍不止,去医务室处理或立即去医院处理。如果幼儿经常出鼻血,而且皮肤上常有瘀斑,小伤口出血也不易止住,应去医院诊治。

(三)毒蛇咬伤

1.症状

被毒蛇咬伤,根据伤口的深浅、大小和毒性,儿童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呕吐、视物不清,甚至发生昏迷、抽搐而危及生命。

2.处理

一旦发现被毒蛇咬伤,应立即用较宽的带子勒住伤口的近心端(距伤口5厘米),并使儿童少动,以免毒液向全身蔓延。紧接着用清水或盐水冲洗伤口,将留在表面的毒液冲走。用刀片以伤口牙痕为中心,划十字切口,并用手挤伤口,使毒液流出,也可用拔火罐或吸奶器把毒液吸出来,这样反复几次,使毒液流净,将结扎带子解开,迅速送医院治疗。

3.预防

为了避免毒蛇咬伤,不要带幼儿到潮湿、低洼地散步,也不要带幼儿去长满野草的地方和茂密的树丛中去,更不要让他们在青草或稻草上玩耍和躺着。

(四)煤气中毒

冬季,用煤炉取暖的屋子,若室内通风不良、烟筒漏烟、风倒灌等都可使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过量,导致煤气中毒。烧火炕跑烟漏气也是造成中毒的原因。过量的一氧化碳被吸入体内,就会和氧气争夺血红蛋白。由于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远远高于氧气,因而氧气只好“甘拜下风”,把血红蛋白让给一氧化碳,从而导致人体缺氧,引起窒息中毒。

1.症状

轻度:感到头晕、耳鸣、眼花、恶心、四肢无力。移至新鲜空气处,症状可很快消失。

中度: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神志不清、肌肉无力、皮肤黏膜呈樱红色等。经抢救后可恢复健康。

重度:还会出现意识丧失,惊厥,血压和体温下降,呼吸不规则,循环衰竭等症状,直至窒息死亡。经抢救后可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2.处理

(1)立即开窗通风,尽快将患儿抬离中毒现场,移到通风处。松开衣襟,促进血液循环,使患儿尽快呼吸到新鲜空气。

(2)注意保暖,严重者要尽快送医院抢救。让患儿受冻并不能促使其清醒,反而会加重病情。给患儿灌酸醋菜汤并不能解救煤气中毒,反而拖延了时间。

(3)若患儿呼吸心跳已停止,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并护送入医院。

(五)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常为病毒和细菌共同侵犯。通常,学龄前儿童易患病毒性扁桃体炎,较大的孩子和成人易患细菌性扁桃体炎。病毒感染能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许多感染上呼吸道的病毒(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等)也常导致病毒性扁桃体炎。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是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及葡萄球菌等。

1.症状

(1)急性扁桃体炎。儿童在受凉、疲劳或感冒后,抵抗力下降,侵入扁桃体隐窝内的溶血性链球菌大量繁殖,而引起急性扁桃体炎。该病起病急,高热,患儿可能因高热发生惊厥、咽痛致吞咽困难、头痛、全身不适。

(2)慢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可导致慢性扁桃体炎。因扁桃体隐窝内的细菌不断放出毒素,可使儿童经常头痛、疲劳、低热,咽部不适、发干、发痒、疼痛。易引起风湿热、急性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2.护理

(1)患急性扁桃体炎,应卧床休息,多喝开水。需要彻底消除扁桃体炎症后,方可停药。

(2)饮食应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饭前饭后用温盐水漱口。

(3)对慢性扁桃体炎,一般情况下不予切除扁桃体,因扁桃体属于免疫器官。

3.预防

(1)加强学前儿童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能力。应加强锻炼,多带儿童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早晨坚持用凉水洗脸和鼻子。组织学前儿童户外活动时,穿戴不宜过暖。有句俗话“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里讲的寒,指的是平时不要给学前儿童穿得过厚,养成合理穿衣的习惯。但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足部受凉。

(2)季节变换之时,应注意学前儿童的冷热,随时增减衣服。有汗及时擦干。体弱儿、佝偻病患儿易感冒,应加强身体锻炼和护理。

(3)合理安排饮食,保证学前儿童的营养需要,但不宜饮食过饱或过于油腻,以免消化不良,使学前儿童抵抗力下降。

(4)学前儿童活动室及卧室应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温暖季节可开窗睡眠。冬季要有合理的通风制度。

(5)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在疾病易发的场所戴口罩。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有感冒症状的要避免与学前儿童接触。

(六)贫血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浓度都比正常值显著减少,或两者之一有显著减少。红细胞计数每立方毫米在400万以下,或血红蛋白浓度在12克以下。有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下面主要介绍幼儿常见的缺铁性贫血。

1.病因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期的多发病,6个月至3岁发病率最高。是因为体内缺铁,影响了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合成所致。缺铁的主要原因是:①先天储存不足。胎儿于出生前的3个月,需从母体获得较多的铁,储存在体内,以供出生后最初几个月造血之需。早产儿、双胎儿,先天储存的铁少,生后又发育迅速,可较早将储存的铁用尽而出现贫血。②饮食缺铁。乳儿以乳类为主食,而乳类含铁量甚微,特别是牛奶,如不按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可致贫血。儿童可因偏食、挑食造成铁的摄入量不足。③疾病。长期腹泻导致铁的吸收利用障碍。长期患肺炎、气管炎,可因消耗增多而引起贫血。患有钩虫病,因长期小量失血,机体丢失铁。④生长发育过快。随着体重的增加,血液量也不断增加,因为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由于生长过快而造成体内缺铁,血红蛋白含量下降。

2.症状

由于红细胞数目及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皮肤(面、唇、耳轮、手掌)、黏膜(口腔、眼睑等处)及甲床缺少血色显得苍白或苍黄;呼吸、脉搏次数加快,活动后感到心慌、气促;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少数可有异食癖(嗜食泥土、煤球、生米等);由于脑组织供氧不足,可有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等。长期贫血可影响智力发展。肝、脾、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

3.预防

妊娠后期,孕妇需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摄入或服补血药物;婴儿自生后3个月左右可逐渐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肝泥、菜泥、豆腐、肉末等,亦可用含铁的强化食品。尤其早产儿、双胎儿更应早补充铁;注意维生素C的补充;及时治疗胃肠道疾病,有钩虫病,也要进行驱虫治疗;用铁锅烹调食物,有利于预防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