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传染病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由特定病原体引起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主要为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如麻疹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又称为寄生虫病。
2.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病原体可通过一定途径,由患者、患病动物或病原携带者传染给健康人而致病,所以传染病都具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感染病原体后,机体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疫时长不同,如麻疹、水痘等一次得病后几乎不再感染,可获得持久免疫,而流行性感冒痊愈后,一段时间后还可再度感染。
(三)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的病原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人群中的广泛传播即为传染病的流行。传染病若要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不能形成流行。而当传染病流行时,只要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可终止。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值得注意的是,病原体携带者在人群中数量较多,因无症状而不被注意且可自由行动,故其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不容忽视。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传给易感者,在外界环境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传播。这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说话排出的飞沫,散播到周围空气中,使易感者受感染,例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等传染病都经空气飞沫传播。
(2)饮食传播。病原体污染了食物或饮用水,经口进入易感者体内,形成新的传染,即人们常说的“病从口入”,例如,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等消化道传染病多经饮食传播。
(3)虫媒传播。病原体通过媒介昆虫(如蚊、白蛉、蚤、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入易感者体内,造成感染。虫媒传播的传染病发病率升高季节与该媒介昆虫增多季节有关,比如蚊子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疾病。
(4)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病原体随同病人或携带者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排出以后,可污染周围的日常用品,如衣被、毛巾玩具、食具等。在这些物品上的病原体再通过人的手或其他方式传播到易感者的口鼻或皮肤上,而使之感染。手在接触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中极易因手不及时清洗而传染疾病,例如,肠道传染病经手传播尤为常见。因此,养成及时洗手,尤其是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非常必要。
(5)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是由医务人员在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时或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因不规范操作造成的病原体传播。如药物或疫苗注射时不换针头,注射器消毒不严格,可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
(6)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包括胎盘传播、分娩损伤传播、哺乳传播和产后母婴密切接触传播。
3.易感者(人群)
易感者(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容易受感染的人。他们往往不能抵御某种病原体的入侵而染病。如未出过麻疹的学前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越多,则发生该传染病流行的可能性越大。通过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可降低人群中感染传染病的易感率。
(四)传染病的预防
学前儿童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在托幼机构中,传染病容易传播和蔓延。为了保护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就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密切注意消灭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预防传染病的关键在于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预防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
控制传染源是减少传染病传播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传染源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早发现病人及病原携带者。多数传染病在疾病早期传染性最强,早发现病人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托幼机构应完善并坚持执行健康检查制度,如新生入园前体检、工作人员进园前体检,体检合格者才可接收。凡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及接触者暂不接收入园;传染病流行期间不接收新生、新工作人员;学前儿童及全体工作人员都需定期体检;认真做好每日晨检和全日健康观察工作,特别是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检查更应全面细致。
若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应及时报告卫生防疫部门,以预防并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章第二十一条规定:“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都应及时向附近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者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2)早隔离早治疗病人。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各园所应根据自己的条件建立隔离室,一旦发现传染病患儿或疑似患儿,应立即隔离并进行个别照顾。患儿所涉及的活动场所和使用过的物品要进行必要的消毒;隔离室工作人员不要与健康学前儿童接触,不进厨房;隔离室内的用具应专用,用后消毒;照顾健康学前儿童的教师和保育员不得进入隔离室;不要把不同传染病的学前儿童放在一间隔离室内,以免相互传染。
对传染病患儿或疑似患儿应立即送医院,及早诊断,确定病情并积极治疗,使患儿早日康复。
(3)对接触者进行检疫。对曾与传染病患儿接触过的学前儿童,要实行检疫,进行观察。在托幼机构,传染病的接触者一般指与传染病患儿同班的学前儿童或一同居住的人。检疫的目的是尽可能缩小传染的范围,并尽早发现病人。检疫期限根据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而定。在检疫期间,接受检疫的学前儿童与健康学前儿童隔离,健康学前儿童每日活动照常进行,但不收新生入班,该班单独活动。对接触者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详细了解其在家中的饮食、睡眠、大小便状况等。通过晨间和午间检查注意疾病的早期症状,根据该传染病的种类和特征,密切观察学前儿童是否出现异常情况,如有可疑发病征象,立即隔离观察。检疫期限已满,未发现新的患病者,可解除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
传染病是经一定途径传播的,如果我们能采取一定的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1)日常性预防措施。重视环境卫生:许多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在流通的空气中会很快死亡,如麻疹、水痘病毒等。因此,室内要经常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房间应进行湿式打扫,避免尘土飞扬。随地吐痰可造成肺结核病的传播,要制止这种不文明行为。总之,要做到环境清洁、空气清新。
讲究饮食卫生:托幼机构应管理好学前儿童的饮食,让学前儿童用自己的水杯饮水,采取分餐制,注意炊事用具及餐具的消毒。
教育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干净的食物;用自己的毛巾,不用手揉眼睛;要勤洗澡、换衣,保持皮肤清洁等。
做好日常消毒工作(这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消毒的方法有煮沸法、日晒法、药品消毒法等。
(2)传染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可封锁疫区。对患儿所在班的环境应彻底消毒。呼吸道传染病,以彻底通风换气为主。肠道传染病,对病人的用品和接触过的物品均应消毒,厕所尤其应该彻底消毒。
3.保护易感者
学前儿童免疫功能不够完善,属于易感人群,因此,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来提高他们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1)增强学前儿童体质,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组织学前儿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为学前儿童提供合理营养;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2)预防接种,提高抗感染的能力。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者的主要措施。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疫苗通过适当的途径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对该传染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例如接种麻疹疫苗,可以预防麻疹;口服小儿麻痹糖丸可以预防脊髓灰质炎。
2019年年底,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开始蔓延,很快席卷全球,感染此病毒的病患会有干咳、乏力、发热、流鼻涕、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人们几年来谈“新冠”色变,我国政府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控制新冠病毒疫情的暴发,人们各种措施并用:戴口罩、减少外出、核酸检测、隔离、管控、封控、静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学前儿童抵抗力较差,属于易感人群之一,请以新冠病毒疫情全球暴发事件为切入点,谈一谈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以实际行动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学前儿童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
学前儿童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