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消化道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消化道的特点

(一)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开始部分。口腔里有牙齿、舌及唾液腺的开口,有咀嚼搅拌、初步消化食物、尝味、辅助发音等功能。

学前儿童口腔较小,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容易破损和感染。

1.牙齿

牙齿是全身最坚硬的器官。每个牙齿都由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组成(图1-4-2)。从构造上看,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牙质,在牙冠部分牙质的外层是牙釉质,损坏后不能再生;在牙根部分,牙质的外层是牙骨质,有坚固牙齿的作用;内层都是牙本质。牙齿中央的空腔为牙髓腔,牙髓腔内充满牙髓,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为牙齿提供营养和感知觉。牙齿可以撕裂、切断、磨碎食物,还可以辅助发音。

口腔环境复杂,口腔里的产酸微生物会利用糖类(淀粉、果糖、蔗糖等)残渣产酸,而牙质的主要成分是钙,当牙釉质和牙本质受到酸腐蚀后,会引起脱钙,牙齿就会出现龋齿。

图1-4-2 牙齿的构造

(1)乳牙的萌出。新生儿有20个乳牙的牙胚,乳牙牙胚在胎儿5个月时钙化,一般在生后6~8个月时萌出,2岁半左右出齐,包括8个切牙、4个尖牙、8个乳磨牙。乳儿最先长2个下中切牙。

乳牙的特点是:牙釉质较薄,牙本质软脆,牙髓腔大,易患龋齿。龋齿在学前儿童当中是常见的。有人认为乳牙坏了没关系,过几年就换新牙了,因而不重视龋齿病,这是很不对的。龋齿会引起剧痛,影响咀嚼,加重胃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还能引起其他组织器官如心脏、关节、肾等的疾病;引起牙髓炎和牙周炎;影响换牙的正常进行(晚出或错位)。

乳牙的生理功能是:咀嚼食物,帮助消化;促进颌骨的发育;有助于正常发音;诱导恒牙的正常萌出,防止牙齿排列不齐。

最近,王老师发现彤彤小朋友不好好吃饭,一到吃饭时间,彤彤总是找各种理由不愿意吃,王老师怎么劝也不愿张口。在追问下得知,原来是他一咬东西牙就疼,老师发现彤彤的牙齿有13颗已经明显发黑。与彤彤奶奶沟通后得知,彤彤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比较娇惯他,一哭闹就给买糖吃、买饮料喝,而且从来不漱口,也不刷牙,彤彤奶奶说是牙齿被虫蛀了,王老师建议彤彤奶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治疗。

如果你是王老师,你将如何向彤彤奶奶解释孩子患龋齿的原因,牙齿真的是被虫子蛀了?请用消化系统科学知识分析龋齿的形成原因,讨论如何纠正彤彤奶奶的观念误区,并向其普及保护牙齿的科学方法,以及如何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请你结合本案例,谈谈幼儿教师应如何运用科学知识,引导家长科学育儿。

(2)换牙。在乳牙萌出过程中,恒牙已开始发育。在恒牙逐渐发育完成的过程中,乳牙牙根开始逐渐被吸收,于是乳牙逐渐松动脱落,恒牙露出牙槽,这个生理过程叫换牙。换牙的顺序与乳牙萌出的顺序基本上是一致的。恒牙一般从6岁萌出,渐次与乳牙交换,13岁左右全部换完。恒牙中有20个与乳牙交换。还有12个磨牙是从乳牙后方增生出来的,从外向里依次是第一恒磨牙,第二恒磨牙,第三恒磨牙。6岁左右最先萌出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4个),长在乳磨牙后面,并不与乳牙交换,又称六龄齿。六龄齿萌出后,乳牙松动先后脱落,逐渐换上恒牙。第三恒磨牙通常在成年后长出(故称智齿),但有人终生不出。所以,成人恒牙个数在28~32颗。如果乳牙患有龋齿,将影响乳牙牙根的吸收,使乳牙不能及时脱落,必然导致恒牙排列不齐。

2.舌

舌是一个肌性器官,由舌黏膜和舌肌构成。舌黏膜上面布满了味蕾,能够感受化学物质的刺激,从而辨别出食物的味道;舌肌能自由伸缩和卷曲,具有搅拌食物、帮助吞咽和辅助发音的功能。

学前儿童舌短而宽,舌肌灵活性差,对食物的搅拌和帮助吞咽能力不足。

3.唾液腺

唾液腺有三对,分别是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其中腮腺最大。唾液腺分泌的唾液由导管流入口腔。唾液主要成分是水、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分别具有湿润口腔黏膜、润湿和溶解食物、分解淀粉和杀菌的作用。

学前儿童唾液腺在初生时已形成,但唾液分泌少,口腔比较干燥。3~6个月发育完善,唾液分泌增加,6~7个月更加旺盛,但由于此时学前儿童口腔较浅,吞咽能力又差,唾液往往流到口腔外面,这种现象称“生理性流涎”,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随着唾液量的增加,学前儿童对淀粉类食物消化能力增强。

(二)食管

食管为一肌性管道,是消化道最扁窄的部分,长约25厘米,沿脊柱前方气管的后方下降,上连咽,下接胃的贲门。食物在口腔被初步消化后经吞咽进入食管,再通过食管的蠕动送入胃中。

学前儿童的食管相对成人短而窄,黏膜薄嫩,管壁肌肉组织及弹性纤维发育较差,易于损伤。

(三)胃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胃的入口叫贲门,出口叫幽门。胃的功能是容纳和暂时储存食物,初步消化食物,搅磨和推送食物,吸收少量的水分、酒精、无机盐和药物等小分子物质。

胃壁主要由平滑肌组成,从外到内分浆层、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四层。胃的肌层十分发达,从而使胃的收缩强而有力。胃黏膜呈淡红色,在空胃时黏膜有许多皱襞。在胃黏膜中有胃腺,能分泌胃液,主要成分是胃蛋白酶、盐酸和黏液等。胃蛋白酶能在酸性环境中(pH=2~3)将蛋白质进行初步分解。盐酸能为胃蛋白酶提供合适的环境,还能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并能在进入小肠后,刺激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分泌。黏液呈弱碱性,保护胃黏膜不受胃酸侵蚀,还能滑润黏膜。

食物进入胃后,胃能产生蠕动,使胃液和食物混合形成食糜,便于消化酶发挥作用,并且把食物推向幽门部,然后经幽门进入十二指肠。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叫作胃的排空。胃的排空时间与食物的量、质和胃的运动有关。一般情况下,水约10分钟,糖类食物2小时以上,蛋白质2~3小时,脂肪则5~6小时。通常,人们食用混合性食物,胃的排空时间4~5小时。

学前儿童胃容量较小,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胃黏膜薄嫩,胃壁肌肉、弹力纤维发育差,伸展性和蠕动功能较差,胃腺数目少,分泌的消化液酸度低,消化酶少,故学前儿童胃的消化能力较弱。

乳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比较松弛,吃奶时如果过多地吞咽空气或喂奶后振动胃部,就容易发生溢奶。为了减少漾奶,喂过奶,让婴儿伏在大人的肩头,轻轻拍他的背,让他打个嗝排出咽下的空气,然后再躺下(避免仰卧),就可以减少漾奶。

(四)肠

1.小肠

小肠上接幽门下续盲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长5~6米,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最重要的部分。小肠自上而下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的内壁有胰腺管和胆总管汇合的开口,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十二指肠内。小肠壁的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突起形成许多环状皱襞,在皱襞的表面有许多细小的突起(小肠绒毛),以增加小肠黏膜的面积。绒毛中有血管、神经、毛细淋巴管和少量平滑肌,可以左右摆动和上下收缩,使食糜在小肠停留的时间很长。这些都提高了肠壁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小肠壁黏膜内有肠腺,分泌的肠液呈弱酸性,含有淀粉酶、肠肽酶、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与胰液、胆汁共同完成消化作用。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水、无机盐、维生素由小肠直接吸收入血;糖、脂肪和蛋白质被分解后由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不同,脂肪分解产物脂肪酸和甘油要吸收进入毛细淋巴管。蛋白质和糖类分解产物吸收进入毛细血管。

2.大肠

大肠是消化道的末段,起于回肠,终于肛门。口径较粗,肠壁较薄,全长约1.5米,呈“门框”状围绕在小肠周围,分为盲肠、结肠、直肠。盲肠是大肠起始部分,在腹腔的右下部,上面连着阑尾(一条细小的盲管),当食物残渣、寄生虫、细菌等侵入阑尾时,可诱发阑尾炎。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个部分。直肠为大肠的末段,下端以肛门而终。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食物残渣和吸收残余的水分,还可吸收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大肠内有数万个细菌,某些细菌能利用肠内简单的物质合成维生素B、复合维生素K等。

学前儿童的肠管相对较长,其总长度是身长的6倍,成人仅为4.5倍。肠黏膜上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肠壁薄,管径宽,肠壁上绒毛数几乎和成人相等。所以,学前儿童肠的吸收能力较强。一旦发生消化道感染,肠内的细菌或毒素也容易进入血液,加重病情。

学前儿童肠壁肌肉组织和弹性纤维发育较差,肠蠕动比成人弱,食物通过较慢,大肠吸收多量水分,易造成便秘。此外,学前儿童肠的固定性差,故也容易发生肠套叠、脱肛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