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呼吸系统特点
(一)学前儿童呼吸器官的特点
1.鼻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是保护肺的第一道防线。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组成。鼻腔前部被皮肤覆盖,上有鼻毛,能过滤灰尘、病菌;其余部分被黏膜覆盖,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腺体。腺体分泌的黏液能保持鼻腔的湿润,可粘住吸进的病菌和灰尘等物质,形成鼻涕。黏膜下丰富的血管,对吸入空气起到加温和湿润的作用。黏膜内还有嗅觉细胞、嗅觉神经,能辨别空气中的各种气味。鼻腔周围颅骨内含气的空腔称为鼻窦,主要对发音起共鸣作用。此外,鼻窦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参与湿润和加温吸入的空气。
学前儿童的鼻和鼻腔相对短小,鼻道相对狭窄,缺少鼻毛,阻挡灰尘和细菌的能力差,黏膜柔嫩,毛细血管丰富,故易受感染。当感染时,黏膜充血肿胀,使鼻腔更加狭窄,分泌物增多,易堵塞,引起呼吸困难而张口呼吸,以致影响睡眠和进食。
张老师班里的乐乐小朋友,前段时间感冒了,张老师发现乐乐感冒已经好了,但是中午睡觉,或在安静不说话的时候,也总是张着嘴巴呼吸,张老师和乐乐妈妈沟通后了解到,原来是乐乐前段时间感冒,鼻塞严重,鼻子不通气,孩子就习惯性地用口呼吸了。
如果你是张老师,你将如何帮助乐乐改掉用口呼吸的坏习惯?请用呼吸系统知识分析张口呼吸的坏处,并讨论养成科学呼吸卫生习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建成“教育强国”,请你结合本案例,谈谈幼儿教师应如何用生命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帮助家长建立科学保育观,提高家长的保育水平,为实现“教育强国”贡献自身力量。
2.咽
咽是一条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由黏膜和肌肉组成。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用通道。咽部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在鼻咽部后壁两侧上方各有一对咽鼓管的开口,咽鼓管与中耳鼓室相通。
学前儿童咽部淋巴组织丰富,易患扁桃体炎。咽鼓管短粗且平直,病菌易从咽部进入中耳鼓室,易患中耳炎。
3.喉
喉既是气体的通道,又是发音的器官。由黏膜、软骨和肌肉构成。喉的软骨中以甲状软骨最大,它的中间向前方突出的部分叫喉结。会厌软骨形同树叶,位于甲状软骨的后上方,当吞咽时,会厌软骨自动关闭,盖住喉的入口,防止异物进入气管;当呼吸或发音时,会厌就打开,空气可以自由出入气管。喉腔中部侧壁左右各有一条声带,两条声带之间的空隙叫声门裂。发音时,声带拉紧,声门裂缩小,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引起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成年男子的声带宽而长,音调较低沉;成年女子的声带窄而短,音调高尖。
学前儿童喉腔相对狭窄,软骨柔软,黏膜柔嫩,毛细血管和淋巴组织丰富,发炎肿胀时易引发喉头狭窄,引起呼吸困难。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喉部保护性反射功能差,容易发生气管异物。
学前儿童声带短而薄,音调尖而高,声门肌娇嫩,容易疲劳。若长时且不注意发音方法,如唱成人歌曲,就会使声带充血肿胀变厚,造成声音嘶哑。
4.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上接喉的下方,下方在胸腔内分为左、右支气管。气管和支气管都是由半环状软骨、黏膜等构成。黏膜能分泌黏液,可粘住空气里的灰尘和病菌。黏膜上布满纤毛,纤毛不断向喉部摆动,将粘有灰尘和病菌的黏液送到咽喉,咳嗽出来的就是痰。此外,在气管的黏液中,有抑菌和抗病毒的免疫球蛋白。气管纤毛及黏膜共同组成呼吸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学前儿童气管及支气管管腔相对窄小,管壁和软骨柔软,肌肉发育不完善弹性差。黏膜柔嫩,毛细血管丰富,黏液分泌不足而较干燥,纤毛运动机能差,清除吸入的病菌及灰尘作用差,因此易感染,且易引起呼吸道狭窄与阻塞,导致呼吸困难。学前儿童左支气管细长,右支气管短粗、较陡直,若发生气管异物,易坠入右支气管。
5.肺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呈圆锥形。左肺分上、下两叶,右肺分上、中、下三叶。肺主要由支气管反复分支及其末端形成的肺泡共同构成,每个肺有3亿~4亿个肺泡,所以肺质地柔软,似海绵状(图1-3-2)。
图1-3-2 肺泡结构图
肺泡是半球形的囊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壁由一层薄的上皮细胞构成,外面缠着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毛细血管与肺泡上皮紧贴在一起,结构很薄,有利于气体交换。弹性纤维使肺具有良好的弹性,当吸气时,肺泡扩张,体积增大,气体吸入;呼气时,弹性纤维收缩,肺泡体积缩小,气体排出。
学前儿童肺弹力组织发育较差,肺泡数量少且容量小,但间质发育旺盛,毛细血管丰富,含气量少且含血多,故易引发感染,被黏液堵塞,导致肺不张、肺气肿和肺淤血。
(二)学前儿童呼吸运动的特点
呼吸运动是指胸腔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呼吸运动实现了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成年女子的呼吸运动多以肋骨向外扩张、胸腔体积变大和向内收缩、胸腔体积缩小的运动为主,称为胸式呼吸;学前儿童及成年男子的呼吸运动多以膈肌向下、胸腔体积变大和向上运动、胸腔体积缩小为主,称为腹式呼吸。所以学前儿童及男性呼吸时肚子起伏明显,而女性不明显。
学前儿童的呼吸浅而快。学前儿童胸廓短小且呈圆桶状。呼吸肌运动能力差,只能做浅表的呼吸。学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需氧量大,为满足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的需要,只有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来满足生理需要,因而呼吸浅而快,且年龄越小,呼吸越快。如成人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6~18次,学前儿童呼吸频率为每分钟22次左右,新生儿呼吸频率为每分钟40~44次。
不同年龄的呼吸频率
学前儿童的呼吸不均匀。学前儿童年龄越小,呼吸节律越差,这与支配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因而易出现深浅交替或节律不齐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