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

一、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

(一)泌尿系统感染

1.病因

学前儿童泌尿系统感染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治疗不及时,可能转成肾炎,甚至肾功能衰竭。学前儿童泌尿系统感染主要为细菌感染,最常见是大肠杆菌在尿液中繁殖损伤尿路黏膜所致,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疼、遗尿。年龄越小,尿路刺激越不典型,其表现为发热以及新生儿喂食困难、病理性黄疸,甚至体重不增等。此外,还有一些儿童并无症状,尿常规筛查可发现尿检异常。

泌尿系感染还经常有一些潜在病因,如泌尿系梗阻、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特别是膀胱输尿管反流,由于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瓣膜作用不全,以至于尿液自膀胱反流入输尿管、肾盂,这引起小儿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感染的尿液反流入肾组织,引起肾实质损害,可导致肾瘢痕形成、肾脏发育迟缓,最终可导致成人后发生高血压和终末期肾脏病。

2.保育

(1)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改善机体的防御功能,消除各种诱发因素。

(2)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教育孩子不要憋尿,因为憋尿会给细菌生长繁殖的机会;教育孩子特别是女孩大便后擦拭的正确方法,避免大便污染尿道。

(3)患了泌尿系感染,饮食要清淡,忌辛辣刺激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要注意休息,多饮水,勤排尿。

(二)遗尿症

遗尿症,又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儿童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症。3岁以下儿童遗尿并非病态,这是因为3岁以下儿童大脑排尿中枢发育未健全,排尿习惯尚未养成所致。若3~5岁以后仍不能自己控制排尿,夜寐自遗,则应视为遗尿症。大多发生在夜间,也可在白天(较少见)。

1.病因

儿童尿床的常见原因:遗传因素、疾病及生理因素、精神因素、排尿习惯训练不当、患儿睡眠过沉、环境因素等,遗尿症其症状因人而异。

遗尿临床分为原发性(功能性)遗尿症和继发性(器质性)遗尿性。原发性(即功能性)遗尿症:是指因为家族遗传,患儿疲劳睡眠过度,或因精神过分紧张,或者因为大脑中枢与膀胱尿意神经反射功能不全所引起的遗尿。继发性(即器质性)遗尿症:是指患儿因后天患某些疾病引起。如脑膜炎,癫痫病,脑外伤,脊柱外伤,或因尿崩症,隐性脊柱裂泌尿畸形引起膀胱拮约肌开闭功能失调所致遗尿。

2.保育

继发性遗尿在处理原发疾病后症状即可消失,原发性遗尿症的治疗首先要取得家长和患儿的合作,建立信心,坚持憋尿,屏气止尿功能训练。指导家长安排适宜的生活制度,绝对不能在小儿发生遗尿时加以责骂,讥讽,处罚等,否则会加重患儿心理负担。中午应适当休息,为增加膀胱容量,可适当有意延长排尿时间,排尿时,争取尽力排尽。晚饭后,不易进行兴奋活动。睡前排尿,睡熟后父母可在其经常遗尿时间之前叫醒,使其习惯于觉醒时主动排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