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常见心理问题
(一)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学前儿童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家庭中不注意情感的自由交流与表达,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过分压抑,有失偏颇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不负责任的父母离异,托幼机构中人际关系的简单化,教师情绪表现的随意化等现象,容易导致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偏常与落后,引起情绪障碍的产生。常见的情绪障碍有焦虑、恐惧、暴怒发作、屏气发作等。发生情绪障碍后,我们应及时消除周围环境中造成学前儿童出现情绪障碍的各种不良因素。
成人要正确对待学前儿童,多给予学前儿童关心和爱抚;注意循循善诱;讲究教育方法,合理安排教育活动,保证学前儿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充分的娱乐时间;要帮助学前儿童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避免采用恐吓、打骂、过分退让等不良方法,可采用转移或者适当的冷处理方法。对于情绪障碍严重的患儿,要进行心理治疗。
(二)学前儿童孤独症
学前儿童孤独症又称学前儿童自闭症,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奇特及情绪和行为方面异常。
1.具体表现
(1)社会交往障碍。孤独症患儿表现出避免与他人的对视,缺乏面部表情;对人态度冷淡,对别人的呼唤不理不睬;害怕时,也不会主动寻求保护。
(2)语言发育障碍。孤独症患儿经常默默不语或者开始讲话比别人晚,而且所讲内容如鹦鹉学舌,不能主动与人交谈。不会使用手势、点头、摇头、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喜怒哀乐。
(3)行为异常。孤独症患儿常以奇异、刻板的方式对待某些事物。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兴趣范围十分狭窄,有独特的兴趣对象。患儿对一般学前儿童所喜欢的玩具游戏、衣物不感兴趣,往往对一般学前儿童不喜欢的玩具或物品非常感兴趣。
(5)还可能伴有感知障碍、癫痫发作等表现。
2.治疗措施
(1)自闭症学前儿童的康复训练,重点应该放在提高患儿基本的生存能力,加强患儿的生活自立训练、语言训练、购物训练等方面。
(2)为患儿创造正常的生活环境,最好让患儿上普通托幼机构,这样有利于学前儿童交往能力、言语能力的发展。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制订康复计划。
(3)要对患儿的康复充满信心,国内外孤独症康复训练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孤独症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训练的加强,症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儿童自闭症测试量表
(三)学前儿童多动症
学前儿童多动症又名轻微脑功能失调(MBD)或注意缺陷障碍(ADD),是一种以注意障碍为最突出表现、以多动为主要特征的学前儿童行为问题。
1.主要症状
(1)注意力不集中。多年来对多动症学前儿童的研究发现,注意力集中困难是该类患儿突出的、持久的临床特征。患儿不能专注于一件事,容易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拿了这个玩具没玩一分钟就丢下玩别的了,上课时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短,几分钟后就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动作。这种患儿的分心不是发生在任何场合,有时也能较好地从事一种活动。
(2)活动过多。活动过多是多动症的主要特征。学龄前期表现为多动、好哭闹、不安静、难以满足要求,随着年龄的增加,活动量增多,上课不注意听讲,干事情不能专心,做事有始无终。这种学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学前儿童的好动不同,因为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
(3)冲动性。多动症学前儿童的行为多先于思维,即他们不经过考虑就行动。多动症的行为不分场合,不顾后果,无法自制:在家里乱翻东西,任意拆散、丢失书本等物品;在活动室内突然喊吵,离座奔跑,抢别人的东西或者攻击别人等;集体游戏时,他们难以等待。
2.治疗措施
(1)心理治疗。消除各种紧张因素,严格作息制度,增加文体活动等,对治疗多动症有积极的作用。
(2)行为疗法或行为指导。治疗的重点在于培养和发展患儿自制力、注意力。行为疗法主要是对患儿进行特殊训练,例如视觉注意力训练、听觉注意力训练、动作注意力训练等活动,这种特殊的训练可以提高患儿集中注意的时间。
(3)饮食疗法。近年来有人研究发现,限制西红柿、苹果、橘子、人工调味品等含甲醛、水杨酸类食品的摄入,对学前儿童多动症有明显疗效,可考虑试行。
一天,咨询室来了一对母子。孩子6岁多,上幼儿园大班,9月份将入小学。据这位母亲介绍,孩子在班里属于“屁股上长刺儿”的人,根本坐不住。老师开始上课没有几分钟,孩子就开始做小动作、东张西望、挑逗同学,有时候忽然离开座位走到教室另一头。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孩子在家也是边做边玩,外边有一点小动静就要出去看,动个不停。即使看动画片也没有耐心看完,拿着鼠标用力往桌子上摔,他妈妈的厉声斥责对他也不起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建成“健康中国”,儿童健康包括身心两方面,请结合所学分析以上案例,初步鉴定案例中的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尝试提出治疗策略,为推动“健康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