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意外疾病

一、常见意外疾病

(一)外耳道异物

1.原因

常见的外耳道异物有小石块、纽扣、豆粒、小珠子、草棍等。多于玩耍时塞入耳中。动物性异物多在小儿睡眠时钻入。外耳道异物常引起耳鸣、耳痛。植物性异物遇水膨胀后,可继发感染引起炎症。动物性异物如苍蝇、蚂蚁等在耳内爬来爬去,可引起剧痛。较大的异物可引起听力障碍及反射性咳嗽。

2.处理

小异物入耳,可让学前儿童头偏向异物侧,用单脚跳,促使异物从耳中掉出来;昆虫入耳,可用灯光照引诱它爬出来。难以排出的异物,去医院处理。否则会损伤外耳道皮肤或鼓膜,甚至将异物推向中耳,后果严重。

(二)眼部异物

1.原因

沙子、煤屑、小飞虫、植物飞絮等进入眼内,会引起灼痛、流泪、畏光。

2.处理

若异物附于眼球表面,则可用干净的棉签轻轻地擦去;若异物嵌入睑结膜内,则需翻开眼皮再擦去。上述两种情况下,也可用滴管吸水用力冲洗眼睛。若异物嵌入角膜组织内,或用上述方法无济于事,则应尽快送往医院处理。因为大多数角膜异物需要良好的聚集照明和放大镜才能看清楚,且需在严密无菌条件下除去异物。若自己用锐物挑,可能损伤角膜,引起感染,进而影响视觉。

(三)蚊虫叮咬

1.原因

夏秋季节蚊虫增多,被蚊虫叮咬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幼儿中较多见的有被蚊子叮咬、蜂类蜇伤。蚊虫叮咬后婴幼儿奇痒难耐,从而哭闹不止。所以,要帮助婴幼儿及时处理。

2.处理

(1)蚊子咬伤时可用肥皂水等碱性液体涂于患处。

(2)蜜蜂、蝎子蜇伤,蜈蚣咬伤时,伤口处疼痛红肿,可先用橡皮膏将皮肤中的刺粘出来,其毒液均为酸性,可用肥皂水等碱性液体涂于伤处。

(3)若为黄蜂蜇伤,可将食醋等酸性液体涂于伤处。

(四)局部冻伤

1.原因

气温转低时,或气温不是很低,但湿度较大或大风的情况下,身体裸露处皮肤或保护不好的部分,以及供血不足的地方,如鼻尖、耳朵、手、脚易受冻伤。皮肤血管遇冷收缩,血管内正常的营养和气体的运输遭到破坏,因而皮肤失去血色,不时产生揪痛或刺痛,随之则失去知觉。

冻伤可分三度。一度:多发生在耳廓、手足、鼻等处。仅皮肤浅层受损。局部红肿疼感,受热后灼痒。二度:受伤处形成一些带血的浆液性水泡。三度,出现皮肤坏死,有的也伤及深部组织(皮下组织和肌肉),皮肤呈紫黑色。

2.处理

冻伤严重时,不要挑破水泡,不要乱涂药物和使用偏方,可在患处缠上干燥的无菌绷带,并立即送医院处理。注意保暖,可给伤者喝热饮料。冻伤局部不要用热水烫、火烤,也不要用冰雪揉搓。

(五)弱视

弱视是指眼球没有器质性病变而戴矫正镜片后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它属于儿童视觉发育障碍性疾病。

1.病因

(1)斜视。斜视是指双眼向前平视时,两眼的黑眼珠位置不匀称,一只眼的黑眼珠在正中,另一只眼的黑眼珠向外、向内、向上、向下偏斜。斜视使儿童产生复视,这种视觉紊乱使其极不舒服。为排除这种不适,视觉中枢主动抑制来自偏斜眼的视觉冲动,日久,偏斜眼形成弱视。

(2)屈光不正。两眼的屈光状态在性质或程度上有显著差异,称为屈光不正。就性质而言,可以一眼为近视,另一眼为远视或散光。就程度而言,两眼有显著差别,一只眼屈光不正的度数高,另一只眼度数低。这样两眼所形成的物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差别较大,不能被融合为单一的物像,视觉中枢就抑制屈光不正较严重的那只眼传入的视觉冲动,日久该眼形成弱视。

(3)形觉剥夺。学前儿童时期正值视功能迅速发育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先天性白内障、上眼皮下垂或角膜白斑等)某只眼缺少光刺激,视觉发育停顿。

(4)先天性弱视。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新生儿视网膜发育不良有关。

2.危害性

正常的视功能包括立体视觉,即物体虽然在两眼视网膜上单独成像,但大脑能将其融合成一个有立体感的物像,称双眼单视功能。患弱视的儿童,因不能建立完善的双眼单视功能,难以形成立体视觉。缺乏立体视觉则不能很好地分辨物体的远近、深浅等,难以完成精细的技巧,对生活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带来不良的影响。

治疗弱视的最佳年龄阶段为学龄前期。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随着年龄增长,治愈的可能性逐渐减少。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弱视是使患儿恢复正常视觉功能的关键。

3.早发现早治疗

(1)儿童入园后,至少每年普查一次视力,视力不正常者应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原因。

(2)若发现幼儿经常用歪头偏脸的姿势视物或斜视,应及时通知家长,尽早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诊治。

(六)急性结膜炎

1.病因

急性结膜炎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眼病。病人的眼泪、眼屎中有大量的病毒或细菌。病人用过的毛巾、洗脸水,病人揉眼后用手摸过的东西,如门把手、水龙头、玩具、小人书等,都可带上病毒或细菌。健康人与病人共用毛巾、洗脸水,或使用病人摸过的杂物,又用手揉眼睛,均可被传染。

2.症状

(1)可有发热、咽痛。

(2)眼结膜充血,怕光,流泪,眼屎增多,眼疼。

3.护理

(1)切忌将眼包扎。包扎眼部会妨碍眼屎排出,从而使细菌繁殖。

(2)坚持点眼药,临睡前可涂抗菌素眼膏。给病儿点眼药后,护理人员应洗手。

4.预防

(1)教育幼儿不用手揉眼睛。

(2)勤洗手绢,保持清洁。毛巾专用,用后煮沸消毒。用流动水洗脸。

(七)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1.病因

儿童的咽鼓管较短粗,呈水平位,鼻咽部的细菌易进入中耳,诱发本病。

(1)患上呼吸道感染时,细菌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2)用力擤鼻涕时,鼻腔内压力大,促使鼻咽部细菌进入中耳。

(3)儿童患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可并发中耳炎。致病菌经血液循环进入中耳。

(4)鼓膜外伤穿孔,细菌直接侵入中耳。

(5)婴儿于卧位哺乳,易发生呛咳,而使带菌的乳汁及鼻腔分泌物呛入咽鼓管,使中耳感染。

2.症状

(1)病初为感冒的症状,继之高热、耳内剧痛(搏动性)。婴儿可表现为惊哭、烦躁、摇头、拒奶、睡眠不安。

(2)鼓膜穿孔,脓液流出,耳痛顿减哭闹停止。鼓膜穿孔可有暂时性听力下降,经及时治疗,炎症消退后,鼓膜穿孔愈合,听力可恢复正常。

(3)急性中耳炎若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主要表现为耳道持续或时断时续地流脓,鼓膜穿孔加大,中耳听小骨遭到破坏,听力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还有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

3.预防

(1)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传染病。

(2)教会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擤鼻涕。

(3)取坐位喂哺避免呛奶。

常见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