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疾病一般症状的辨别
所谓症状就是指在患病时患者的异常感觉(如头痛、腹痛)以及体征(如黄疸、肝在、皮疹)。学前儿童患病时会出现若干症状,教师略知一些症状的辨别要点,有助于初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
(一)哭喊
由于学前儿童缺乏语言能力,“哭”常常是他们表达要求和痛苦的一种方式。成人要注意观察,区分学前儿童哭喊的原因。
疾病所致的哭喊:凡能引起学前儿童不适或疼痛的疾病都会引起学前儿童哭闹不安,以腹痛最为常见。对疾病所致的哭闹可根据学前儿童哭喊的声调、强弱、持续时间,再结合其他症状进行辨别。
(二)食欲不振
学前儿童食欲不振有诸多原因,要学会辨别。引起食欲不振的常见原因有:
(1)精神因素。常因家长过多地干涉,引起情绪上的反感,发展为厌食。
(2)饮食习惯不良。吃零食过多,饮食不定时,不能形成促进食欲的动力定型。
(3)疾病所致。消化系统疾病均可使消化机能紊乱而导致厌食。
(三)腹痛
学前儿童腹痛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较大的学前儿童腹痛时可自诉,但诉说的部位和性质往往不准确。学前儿童如出现烦躁不安、剧烈或阵发性哭闹、下肢蜷曲、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应考虑腹痛的可能。
学前儿童腹痛时,父母和老师还应注意观察:如果看上去面色正常,腹痛后活动如常,则表明病情较轻;如果腹痛后面色发青、紫或白,大多为急病,要及时上医院。如果腹痛伴有呕吐,也说明病情较重,应速去医院诊治。
(四)呕吐
食管、胃或肠呈逆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性收缩,迫使食管或胃内容物从口、鼻腔涌出,称为呕吐。
呕吐能迅速引起脱水,如果发现学前儿童出现脱水的现象,如口腔及嘴唇干燥,尿液的颜色变深或6小时无尿,以及精神不振、昏睡,应立即就医。
(五)便秘
大便干硬、量少,排便困难,称为便秘。学前儿童发生便秘的主要原因有:
(1)摄入的食物及水分不足。学前儿童应每日补充充足的水分,起到润滑肠道、促进消化、利于排便的作用。
(2)饮食成分不恰当。缺少膳食纤维等利于肠道健康的食物,应注意适量摄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3)排便习惯不良。应按照年龄逐步训练学前儿童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的发生,也有利于家长、保教人员的管理。
(六)咳嗽
辨别学前儿童的咳嗽类型,可以从咳嗽时间的长短,有无痰,痰的颜色、稀稠,还有舌苔的颜色,有没有咽喉肿痛及流鼻涕等来判断。排除器官性疾病引起,普通症状分为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
(1)风寒咳嗽。有鼻涕,舌苔白,痰白且稀,属风寒咳嗽,应选择温热祛寒的食物和药物。
(2)风热咳嗽。咽痛,舌苔黄或红,痰黄稠,属风热咳嗽,应选择消内热、去火的食物和药物。
以上两种类型的咳嗽,学前儿童用药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治疗期间多喝水,平时加强锻炼。
提高儿童免疫力,让孩子少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