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生活保育要点

二、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生活保育要点

(一)保持口腔与牙齿的清洁卫生

乳牙不仅是学前儿童的咀嚼器官,同时还对促进颌骨的发育和恒牙的正常萌出具有重要作用。乳牙要使用6~10年,因此必须让学前儿童从小养成保持口腔清洁,保护牙齿的好习惯。

1.养成漱口、刷牙的好习惯

吃奶的婴儿,在两次喂奶之间可喂点温开水。2岁左右便可培养饭后用温水漱口的习惯,及时清除掉口腔里的食物残渣,预防龋齿。3岁左右就要培养学前儿童晨起和睡前各刷一次牙的习惯。大人应为学前儿童选择刷头小、毛软、两排毛的儿童牙刷,刷前用热水泡一下使刷毛柔软,牙膏要选含少量氟的(可以坚固牙齿),但多了会形成牙斑,牙膏用量要少,尽量选用食品级原料制成的,以免吞咽后有不良影响。同时,要耐心教会学前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图1-4-3)。

图1-4-3 正确的刷牙方法

2.不吃过于冷热的食物,不咬坚硬的东西

乳牙牙根浅,牙釉质也不如恒牙坚硬,吃太冷太热的食物或冷热交替着吃,有可能使牙釉质发生裂痕。咬坚硬的东西牙齿也容易被硬东西硌伤,一旦硌伤了就不能重新长好。受了损伤的牙齿更易生龋齿。所以,要教育学前儿童不要用牙齿咬硬果壳等硬东西。

3.预防牙列不齐

学前儿童牙齿排列不齐,会失去和谐自然的面容,还会影响到咀嚼和说话,更易生龋齿。所以给婴儿喂奶,要坐起来;人工喂养时,奶瓶注意不要过分上翘或下压,更不要让孩子自己抱着奶瓶。在学前儿童换牙期,及时拔掉滞留的乳牙,使恒牙正常萌出。换牙期间告诉孩子不要舔新牙;教育孩子不要吸吮手指、托腮、咬下嘴唇、咬手指甲、咬其他硬物等,以免牙齿外翘。

4.合理营养和户外活动

牙齿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学前儿童需要从富含钙、磷的食物中摄取。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可使皮肤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维生素D,能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5.定期检查牙齿

学前儿童每半年应该检查一次牙齿。保教人员在晨、午检时,也要注意儿童的牙齿,及时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二)培养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学前儿童的食量和饭菜的烹调都要符合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特点。在安排组织学前儿童膳食时,应该注意选配体积小、质量高、易消化的食物。为了保证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健康和供给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要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1.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不仅使食物被磨得更细碎,与唾液充分混合,而且还减轻了胃的负担,使消化吸收更完善。充分咀嚼使面部肌肉发达,避免食管损伤,唾液分泌得多,患胃溃疡和阑尾炎的概率就会减少,还可预防肥胖症。因此要教育幼儿吃饭不要狼吞虎咽、囫囵吞枣,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在组织学前儿童进餐时,不要催促孩子快吃,更不要搞吃饭比赛。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2.定量定时

学前儿童不应吃得太多,否则造成消化不良。暴饮暴食导致胃胀积食,甚至发热腹泻,影响正常生活和生长发育。幼儿园要与家长密切配合,培养学前儿童按时吃饭和不吃零食的好习惯。

3.不挑食、偏食

人体需要各种养料,任何一种食物中都不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为了满足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应让孩子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习惯,如缺钙、铁、锌会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学前儿童尽量不吃零食,特别是饭前半小时不吃零食,以免影响孩子吃饭的胃口。

4.注意饮食卫生

学前儿童的餐具要每餐消毒,水果要洗净削皮(去农残),买回的熟食要加热(杀病菌),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组织学前儿童进餐时,保教人员不要打扫卫生,以免尘土飞扬。

(三)保持愉快情绪安静进餐

组织学前儿童进餐时,可放些轻松愉快、悠扬悦耳的音乐,增进食欲。当精神不愉快时,促进胃液分泌的神经会被抑制,胃液分泌减少,从而降低食欲。所以,饭前和饭中都不应指责学前儿童行为上的问题,让幼儿保持愉快情绪进餐,以免影响食欲。保持安静就餐,不说笑打闹,可防止食物误入气管而伤害学前儿童。

(四)饭前饭后不做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时,血液大量涌入运动器官,胃肠里的血液就会减少,同时促进消化液分泌的神经被抑制,消化液分泌也减少,因而不能很好地消化食物。此外,饭后胃肠里充满了食物,由于重力的影响,运动时对胃肠的振动又较大,可能把联系胃肠的系膜拉紧,产生肠扭转,胃下垂等疾病。所以饭前应安排学前儿童在室内进行较安静的活动,饭后1小时左右再进行体育活动。饭后不宜立即睡午觉,最好组织学前儿童散步15~20分钟再睡。

(五)培养定时排便习惯

对过了6个月的婴儿就可逐步训练定时大便的习惯。定时排便既可预防便秘又有利于保教人员的管理。经常组织学前儿童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及粗粮),多喝开水,预防便秘。

完成消化系统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