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

一、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

评价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指标,包括形态指标、生理功能指标、心理指标等。

(一)形态指标

生长发育形态指标是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以测出的各种量度。形态指标包括长、宽、围、厚、重五类。评价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时,最常用的形态指标是体重和身高、胸围、头围、坐高、上臂围和皮褶厚度等指标。它们不仅测试方便,而且能为准确评价生长发育的水平和速度提供重要信息。

1.身高(长)

身高(长)指头顶至足底的长度,反映幼儿的长期营养状况和生长速度。身高(长)包括头部、躯干和下肢的长度,幼儿期头部发育较早,下肢发育较晚。

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50厘米;第一年快速增长,1岁可达75厘米;第二年生长减速,2岁约为87厘米;2岁后至青春期前,身高平稳增加,每年约增加7厘米。

2.体重

体重是反映近期营养状况最常用的指标。

出生体重与新生儿的胎次、胎龄、性别以及宫内营养有关。正常足月头胎男婴出生体重平均为3.3千克、女婴为3.2千克。与身高增长模式相似,体重增长亦非等速增加,出生后头3个月体重增加最快,至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2岁约为4倍;2岁后至青春期前,稳速增长。受营养和活动水平影响,幼儿体重波动范围较宽。

3.头围

头围可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

胎儿脑的发育最早,故新生儿出生时头相对较大,头围平均34厘米,1岁约46厘米,2岁约48厘米,5岁约50厘米;15岁时接近成人的头围,54~58厘米。

4.胸围

胸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肺功能的发育状况,故常用于体育锻炼的效果评估。

新生儿的胸围小于头围,出生时平均32厘米;1岁时约等于头围;1岁后胸围应大于头围,其差数(厘米)在青春期前约等于幼儿的年龄。

5.坐高(顶臀长)

坐高(顶臀长)是从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可表示躯干的生长情况,与身高比较时可说明下肢与躯干的比例关系。坐高占身高的比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其他评价指标

沙发族

暑假来临,又到了幼儿园孩子们欢欣雀跃的时候了。看电视,吃零食,很多孩子都成了“沙发族”,宅在沙发里。看完电视转播的动画,又转向电脑连播。这种缺乏户外活动、靠零食度日、不按时作息的生活方式,给孩子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很多孩子开学体检时,视力和体质严重下降、体重急剧上升,身高却维持原状。

思考与讨论:

1.暑期孩子们这种“沙发族”的生活方式会对他们带来哪些危害?

2.影响孩子健康的因素都有哪些?

3.针对以上案例,如果你是幼儿教师,你会采取什么样的家园合作方式,改变上述情形?

(二)生理功能指标

生理功能指标是指身体各器官、各系统在生理功能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生长发育中的学前儿童在生理功能方面的发育变化更为迅速,受外界条件影响且变化范围更广。一般来说,生理功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测定:

(1)以脉搏、血压为基本指标测定心脏、血管的功能,也可以进行心电图、心血流图观察。

(2)以呼吸频率、呼吸差和各种肺活量为基本指标测定呼吸功能。

(3)以握力、背肌力及静力性肌耐力为基本指标测定运动系统功能。

(4)最大耗氧量作为综合运动能力指标,可以全面观察骨骼肌肉、心脏血管和呼吸机能相互配合的能力。

(三)心理指标

一般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语言、能力和性格等进行观察。通过对学前儿童心理的观察和研究,可以针对学前儿童从小到大的年龄特征提出心理卫生的措施,促进学前儿童全面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