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一日生活作息制度的依据

二、制定一日生活作息制度的依据

(一)依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

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各器官的功能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发育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应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科学地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和作息时间。比如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容易疲劳,每天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且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再比如,学前儿童正处于长身体时期,应注意多让他们到户外去活动,接触新鲜空气,获得充足的阳光等。

生活制度的安排还要考虑学前儿童高级神经系统的特点。学前儿童神经活动过程中兴奋与抑制过程不平衡,集中注意力时间短,控制能力差。安排活动时,应根据这些规律,把挑战性较高的任务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时间里进行,使大脑皮层各机能区的神经细胞和身体各部分的组织得到轮流休息,防止疲劳及过度疲劳的发生。例如,在集体教育活动后,可安排自由游戏活动;在安静的室内活动后,可进行户外体育活动等。

(二)依据教育活动的要求

为了完成教育活动,在一天的作息时间里,要合理地安排上课、游戏、观察、劳动等各项活动。上课需要集中注意力,一般在早晨7—10点钟,头脑清醒,是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此时学习知识技能、接受教育效果最佳,因此幼儿园一般都安排在这段时间开展集体教育活动。上午10—11点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逐渐降低,可以安排一些轻松愉快的游戏以消除疲劳。午餐后大脑皮层的兴奋已降至最低,所以需要午睡。午睡后,皮层的兴奋程序又逐渐增高,但不如上午旺盛,所以下午一般不再安排教育活动,而是让幼儿做做体操、游戏等。各种活动的时间也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所变化。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应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

(三)依据地区的特点和季节的变化

我国地域辽阔,制定生活制度还要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如南北气候差异,东西时间差异。同时还要考虑季节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如冬季白天短黑夜长,早晚气候寒冷,可早上晚起床,晚上早上床,午睡时间缩短;夏季昼长夜短,天气炎热,早晚天气凉爽,早晨可提前起床,延长午睡时间,晚上推迟上床时间。其他主要的生活环节也要做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