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非供能营养素
(一)无机盐
人体中的无机盐占体重的4%~5%。人体内的各种元素,除碳、氢、氧、氮主要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外,其他各种元素统称为无机盐,又称矿物质。其中含量在0.01%以上(>5克)的称常量元素,有钙、镁、钾、钠、硫、磷、氯7种元素。这些元素在体内含量较多,需要量也大。每日膳食需要量都在100毫克以上。含量小于0.01%的称微量元素,目前已知人体至少有14种必需微量元素:铁、锌、铜、钴、铬、钼、碘、硒、锰、镍、锡、氟、硅、钒。无机盐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促进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一旦缺乏,会严重影响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无机盐不能在体内生成,必须靠食物或水来供给。机体在代谢过程中,每天都有一定量的无机盐通过各种途径(毛发、汗、尿、粪)排出体外,必须通过膳食补充。无机盐在食物中分布很广,正常饮食能满足需要。我国居民膳食中比较容易缺乏的是钙、铁、锌,某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理条件下,还存在碘、硒等元素的缺乏问题。儿童时期由于消化功能发育不完善,对无机盐的消化吸收比较差,非常容易出现无机盐缺乏,这导致代谢失常和生长发育滞后。学前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比较容易缺乏的无机盐主要有钙、铁、锌、碘等。
1.钙
(1)生理功能。一是构成骨骼和牙齿。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无机盐,一般成人含1200克。其中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之中。其余1%存在于体液和软组织中。这两部分的钙呈现动态平衡(溶解和沉积),使骨骼不断更新。婴幼儿每1~2年更新一次,成人则需10~12年。二是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神经肌肉的兴奋、神经冲动的传导、心脏搏动等都与血浆中钙离子浓度以及钙、镁、钾、钠离子的平衡有关。血浆钙离子浓度降低,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手足抽搐,心脏搏动增强。三是参与酶促反应,能激活某些酶的活性。四是参与凝血过程。此外,还参与细胞间胶质形成、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等。
(2)缺乏症。钙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症,长期缺乏可影响骨骼和牙齿的发育,使牙齿不整齐,骨钙化不良,骨骼变形,甚至佝偻病等。成人则可发生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
膳食中钙在肠道的吸收很不完全,仅有20%~30%被吸收入血,而70%~80%的钙从粪便、尿、汗液中排出。钙在肠道的吸收受诸多因素影响:维生素D、乳糖、膳食蛋白质等可促进钙的吸收;钙磷之比为1∶1时,吸收效果最好;食物中钙的浓度高或机体需要量大也有利于钙的吸收。婴幼儿、孕妇及乳母由于需要量增高,钙吸收率远大于成年男性。儿童约为40%,婴儿可达75%。食物中的草酸和植酸,过多脂肪酸与纤维素,都会降低钙的吸收。草酸和植酸可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和植酸钙。脂肪酸与钙形成钙皂。它们都是不溶于水的,因此肠道无法吸收,而是随粪便排出。
(3)食物来源。一是乳类及其制品,是食物钙的最好来源,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容易吸收,是婴幼儿最理想的钙源。二是虾米(皮)、鱼干、海带、紫菜等含钙特别丰富。三是豆类及豆制品是膳食中钙的主要来源。四是蛋类及骨粉等。在婴幼儿膳食中添加食用骨粉或蛋壳粉,是补钙的有效措施。五是绿叶蔬菜(如芹菜、油菜、小白菜、菠菜、苋菜)、花菜和豆类等含钙量也较多。但不易被人体吸收。六是硬果类如杏仁、瓜子、核桃、榛子等。其他如芝麻酱、榨菜、腌雪里蕻、萝卜干等。
(4)供给量。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每日从膳食中应供给充足的钙,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婴幼儿供给量标准是:0~6个月,每日300毫克;0.5~1岁,每日400毫克;1~4岁,每日600毫克;4~7岁,每日800毫克。给幼儿提供膳食时,多提供蛋白质、维生素D等含量丰富的食物,以促进钙的吸收。
2.铁
铁是人体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健康成人体内含铁总量为4~5克。主要存在于血红蛋白(60%~75%)和肌红蛋白(3%)中,此外,与细胞氧化有关的酶都含有铁,约占1%。在肝、脾与骨髓中也储存有铁(25%)。
(1)生理功能。铁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氧的运输和组织的呼吸。铁是合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重要原料,机体对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率较低,一般在10%以下,如对大米中铁的吸收率仅为1%、小麦为5%、菠菜和大豆为7%。对动物性食物中铁的吸收率较高,如鱼类为11%,动物肝脏、红肉可高达22%。机体对铁的吸收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食物中植酸盐和磷酸盐可与铁结合形成不溶性铁盐而降低吸收率;胃中缺乏胃酸不利于铁离子释出,也会阻碍铁的吸收。而维生素C有助于铁的吸收;肉类、鱼类和禽类等动物蛋白质也可促进机体对铁的吸收。
(2)缺乏症。正在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机体对铁的缺乏比较敏感。如果膳食中铁供应不足,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影响幼儿体格及智力的发育,还会导致表情冷漠呆板、易烦躁、抵抗力下降。
(3)食物来源。膳食中铁的良好来源是动物肝脏、动物血、红色瘦肉、鱼类、蛋黄(吸收率只有3%)。植物性食品中黑木耳、海带、芝麻酱含量较高。豆类、绿叶蔬菜、有色水果(红果、樱桃、葡萄、草莓、桃),干果(杮饼、干枣)等含铁量也高。奶类为贫铁食物。动物性食品中的铁更易被人体吸收。用铁制的绞肉机绞肉、用铁锅做饭做菜都能增加食物中铁的含量。
(4)供给量。铁在人体内可被反复利用,排出体外的数量很少。因此需要量不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婴幼儿供给量标准是:0~6个月为每日0.8毫克,0.5~7岁为每日10毫克。小儿出生4个月后,其肝脏中储存的铁已消耗殆尽,母乳含铁较低,所以从4个月起,就应添加含铁量丰富的食物。如蛋黄、鱼泥、肉泥等,供婴儿储备和利用。如果此时未能及时补铁,就会出现贫血。较大的幼儿的贫血主要是因为膳食中缺铁或不良的饮食习惯所致,如吃零食、偏食等。因此,要积极帮助幼儿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膳食中多提供动物肝脏、动物血、瘦肉、豆类等食物,同时还应多提供含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和水果,以促进铁的吸收。
3.锌
锌分布于人体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及分泌物中,人体含锌2~2.5克,约60%的锌存在于肌肉中,30%存在于骨骼中。
(1)生理功能。一是参与体内多种酶的合成,已知锌与60种以上的酶有关,许多酶参与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因此,锌在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二是促进生长发育。锌缺乏可以引起蛋白质合成障碍,细胞分裂减少,生长发育停止,锌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还能促进儿童性器官发育和性功能的正常发育。男性第二性征发育及女性的生殖各期发育都需要锌参与。三是促进食欲。锌通过参加构成含锌蛋白——唾液蛋白,对味觉及食欲起作用。四是促进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的生成、白细胞的生成及其功能,都依赖锌离子对人体物质代谢的参与。五是保护正常视力。参与维生素A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合成,维持正常的暗适应能力。六是维持头发皮肤健康。体内胶原和角蛋白的合成也必须有锌。
(2)缺乏症。缺锌对儿童的危害较大,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体格矮小、性器官发育不全、伤口不易愈合;暗适应能力下降;食欲不振,味觉减退、异食癖(吃泥土、煤渣、纸、鸡蛋皮等);经常发生皮炎、口腔炎及口腔溃疡,严重的会导致缺锌性侏儒症。孕妇缺锌易出现胎儿畸形、低体重儿。
(3)食物来源。高蛋白食物含锌量较高,海产品是锌的良好来源(其中以牡蛎含量最高,每100克含锌可达60~100毫克);肉类、鱼类、奶类含量次之;植物性食物一般含锌较少,吸收率较低;干豆类、坚果类(花生、玉米)含锌较多。牛奶比母乳含锌多,但母乳比牛奶中锌的吸收率高。哺乳期的母亲如果不缺锌,则母乳喂养一般能满足婴儿需要。
(4)供给量。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婴幼儿供给量是:0~6个月每日摄入3毫克;7~12个月每日摄入5毫克;1~7岁每日摄入10毫克。
4.碘
(1)生理功能。合成甲状腺素。碘的生理功能是通过甲状腺素来实现的。甲状腺素是人体的一种重要激素,能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组织氧化及生长发育。
(2)缺乏症。婴幼儿食物中长期缺碘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甲状腺肿大、患“克汀病”,即呆小症(聋、哑、矮、傻),或亚克汀病,外表上看不出有什么不正常,但到了入学年龄,就显出笨来了,特别是数学课很难跟上,以致留级、退学。
(3)食物来源。富含碘的食物为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海鱼、海虾、干贝、海参、海盐等。海带、紫菜含碘最多,每千克可含0.8~4.5克,是碘的最佳来源。大多数谷物、果品、蔬菜中碘含量均较低。幼儿应多吃海藻类产品,以有利于补碘。在日常生活中食用含碘的食盐,也是补碘的一种重要途径,但不应擅自服用碘剂或碘片,以防碘中毒。
(4)供给量。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婴幼儿供给量是:0~6月每日摄入40微克;7~12个月每日摄入50微克;1~7岁每日摄入70~90微克。
(二)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素,在物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维生素的种类很多,目前发现的已有30多种,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大部分储存于脂肪组织和肝脏中,如果摄入过多易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二是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B1、B2、B6、B12、叶酸、烟酸等)和维生素C。溶于水而不溶于脂肪。在体内仅有少量储存,须经常通过食物补充,摄入不足易引起缺乏症,摄入过多可以从肾脏排出体外。
维生素缺乏的常见原因:一是膳食中维生素含量不足或加工时破坏过多。二是体内吸收障碍,如胃肠疾病使维生素的吸收利用降低,胆疾病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膳食中脂肪过少、纤维素过多减少维生素的吸收等。三是需要量增加,如婴幼儿、乳母、孕妇、疾病恢复期病人对维生素的需要增高而未及时补充,易出现缺乏症。与学前儿童营养有关的维生素有8种:维生素A、C、D、B1、B2、B6、B12、叶酸等。其中与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又较易缺乏的有5种:维生素A、B1、B2、C、D。
1.维生素A
维生素A又称视黄醇,对热、酸和碱较稳定,一般加工烹调和罐头加工不致引起破坏,但易被氧化。胡萝卜素在小肠和肝脏中经酶的作用,可转变为维生素A。因此,胡萝卜素又称维生素A原。
(1)生理功能。一是维持正常视觉。参与视杆细胞中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合成与再生,以维持暗光下的视觉。二是维持上皮细胞的正常发育。它是上皮细胞的正常生长、结构完整所必需的营养素。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以及皮肤的健康均与维生素A有关。泪腺上皮细胞的健全也不可缺少。三是促进生长发育。四是维持和增强免疫功能。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对增强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五是防癌作用。近年来研究证明,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有抑癌和防癌作用。实验也证明维生素A对动物皮肤癌、肺癌、膀胱癌、乳癌、宫颈癌等都有预防作用。
(2)缺乏症。维生素A缺乏时,暗适应能力下降,严重时可致夜盲症;角膜及结膜干燥,泪液减少,形成干眼病,严重的可使角膜软化、溃疡、穿孔而致失明;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角化,皮肤干燥粗糙,容易脱屑,毛发干脆易脱落,甚至指甲开裂;儿童生长停止、发育迟缓、骨骼发育不良;损伤免疫功能,对感染性疾病易感性增高,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婴儿喂养不合理易导致维生素A缺乏症,如长期饮用炼乳、脱脂乳或以乳儿糕、稀粥为主食;儿童患病时“忌口”且时间长、长期腹泻都可导致维生素A缺乏。
(3)食物来源。维生素A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品中,如动物肝脏含量最多,其次为肾、心、乳类、蛋黄也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植物性食物中不含维生素A,但含有胡萝卜素,深绿色或红黄色的蔬菜、水果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如菠菜、豌豆苗、菠菜、苋菜、青椒、胡萝卜、南瓜、红心甜薯、杏、柿子等。维生素A属脂溶性维生素,易被紫外线和氧化剂破坏。凡用太阳晒过的干菜,就会损失一部分维生素A的前体。由于胡萝卜素的利用率低,因此每天摄入的维生素A应至少有1/3来自动物性食品,其余2/3可来自黄绿色的蔬菜、水果等。
婴幼儿维生素A的摄取应注意两点:其一,吃鱼肝油不可过量。鱼肝油中维生素A丰富,但过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其二,若幼儿看电视、看书、绘画等时间过长,用眼过度,会消耗大量的维生素A,因此,应适量补充维生素A。
(4)供给量。维生素A被人体吸收后主要贮存于肝脏中。婴幼儿体内贮存维生素A的能力较差,较容易发生维生素A缺乏。而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又相对较高,故需要注意在膳食中为婴幼儿补充维生素A。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婴幼儿每日膳食中维生素A的供应量为:0~1岁为400微克;1~4岁为500微克;4~7岁为600微克。
2.维生素B1
B族维生素包括B1、B2、尼克酸、B6、B12、叶酸等,以前三种为主。维生素B1也称硫胺素,在酸性环境下较稳定,遇碱和高温易被破坏,烹调方法不当,会造成大量损失。
(1)生理功能。一是以辅酶的形式参与糖类的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它是辅酶硫胺素焦磷酸酯的组成成分,这种辅酶在糖类的氧化供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机体缺乏维生素B1,糖类代谢就会发生障碍,致使机体热能不足,特别是神经组织热能不足。缺乏维生素B1还能影响氨基酸、核酸和脂肪酸的合成代谢。二是维持神经系统和心脏的正常功能。人体的生命活动,尤其是神经系统所需要的能量主要靠糖类的氧化供应。三是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维持乙酰胆碱对肠道神经末梢的作用,对于维持正常食欲、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起着重要作用。
(2)缺乏症。维生素B1缺乏时很容易发生脚气病,最初症状是食欲不振、疲劳、健忘、头痛、腿无力。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肢体麻木、水肿、感觉迟钝,严重时因心力衰竭而死亡。若乳母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1(只吃精白米、很少吃肉、蛋、豆类等副食),乳儿可患维生素B1缺乏症,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或嗜睡,眼睑下垂,哭声嘶哑或失音,吮奶无力。病情较严重的,因颈肌无力,致头后仰;四肢无力,手不能抓握,不能站立。严重者可昏迷、抽风以至死亡。
(3)食物来源。含量丰富的食物有粮谷类、豆类、硬果类、酵母、动物内脏(心肝肾脑)、瘦猪肉和蛋类等。麸皮和糠类含量很高。由于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谷类的外皮和胚芽中,因此粮食加工碾磨越细则损失越多。如小麦碾磨出粉率为85%时,维生素B1的保存率是89%;如果出粉率为70%,则维生素B1的保存率只有20%。烹调方法不当,如加碱、捞米饭弃汤、高温油炸、反复搓洗等也会造成维生素B1损失。因此应提倡儿童多食用碾磨不太细的普通大米和标准粉,同时多吃各种杂粮及富含维生素B1的食品。
(4)供给量。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婴幼儿每日膳食中维生素B1的供给量为:6个月以前0.2毫克;0.5~1岁为0.3毫克,1~4岁为0.6毫克;4~7岁为0.7毫克。
3.维生素B2
维生素B2也称核黄素,能耐热,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遇碱和光易分解破坏。一般烹调加工损失率不高,多数能保存70%以上。
(1)生理功能。一是维生素B2是许多重要辅酶的组成成分,这些辅酶与特定的蛋白质结合,形成黄素蛋白,参与组织呼吸及氧化还原过程,对维持正常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有重要作用。二是维持眼睛的健康。近年来发现维生素B2具有抗氧化活性,与视网膜对光的感应有关。
(2)缺乏症。维生素B2不足,可引起物质和能量代谢紊乱,出现口角炎、舌炎、唇炎、阴囊炎、脂溢性皮炎、睑缘炎、角膜毛细血管增生,眼睛会感到疲劳、刺痒、畏光等障碍,长期缺乏可使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妊娠期缺乏可致胎儿骨骼畸形。
(3)食物来源。主要来源于各种动物性食物,特别是动物内脏、奶类、蛋类,植物性食物中豆类和绿叶蔬菜含量较多,谷类和一般蔬菜含量较少,某些野菜、调味品及菌藻类含量也较高。我国居民多以谷物为主食,动物性食物摄入量不足,容易缺乏维生素B2,应注意补充。
(4)供给量。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婴幼儿每日膳食中维生素B2的供给量为:6个月以前为0.4毫克;0.5~1岁为0.5毫克,1~4岁为0.6毫克;4~7岁为0.7毫克。
4.维生素C
维生素C也称抗坏血酸,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遇碱、光、热易分解破坏,在储存加工烹调中很容易被破坏损失。
(1)生理功能。一是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有益于伤口愈合、止血。如果缺乏维生素C胶原蛋白就不能正常合成,导致创伤愈合缓慢,微血管壁脆弱,出现出血症状。二是参与胆固醇代谢,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作用。三是促进对铁的吸收和转运,促进叶酸的吸收,防止贫血。它能使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有利于铁的吸收,可用于辅助治疗贫血。四是保护和解毒功能,是一些重金属如铅、汞、砷、苯及细菌毒素的解毒剂。人体在患重病或发生中毒时,使用维生素C是有益处的。五是提高免疫力。维生素C与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有关,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具有防癌和抗癌及预防感冒的作用。
(2)缺乏症。若缺乏,易患坏血病。这是一种以多处出血为特征的疾病。可引起皮下出血、骨膜下出血,牙龈出血、溃烂,牙齿松动,关节及肌肉疼痛,严重的可引起死亡。故维生素C是治疗坏血病的特效药。
(3)食物来源。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和蔬菜中。柑橘、山楂、鲜枣、柠檬、柚子等水果,韭菜、菠菜、青椒等绿色蔬菜含量较多。某些野果如猕猴桃、酸枣、刺梨等含量丰富。乳母如果饮食正常,一般可满足乳儿需要。牛奶煮沸后维生素C损失殆尽,应另补充含维生素C的食品(橘汁、番茄汁、菜水等)。食物在储存时要求低温、高湿、空气少流动;能够生吃的蔬菜就生吃;烹调蔬菜应现洗现切、急火快炒。
(4)供给量。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婴幼儿每日膳食中维生素C的供给量为:0~6个月40毫克;0.5~1岁50毫克;1~4岁60毫克;4~7岁70毫克。
5.维生素D
维生素D又称钙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属类固醇化合物。种类很多,以维生素D2和D3较重要,前者是植物中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变而成,后者是人体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的产物。在中性及碱性溶液中能耐高温和氧化,一般烹调加工不会损失,但在酸性溶液中逐渐分解。
(1)生理功能。一是促进肠对钙和磷的吸收。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钙和磷的吸收,促进肾对磷的重吸收。二是促进骨骼和牙齿的正常生长与钙化。维生素D可将钙和磷运送到骨骼内,使骨钙化,促进骨骼与牙齿的正常发育,并与甲状旁腺素共同作用调节血钙在正常范围内。
(2)缺乏症。缺乏维生素D可影响儿童牙齿钙化,延缓牙齿萌出,严重缺乏时可患佝偻病。佝偻病是由于骨骼中钙与磷沉积不够造成的,骨骼缺少应有的硬度,承受不起体重的压力,凡受压部位都易发生变形。缺乏维生素D也可使抵抗力降低,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
(3)食物来源。维生素D主要来自动物肝脏、鱼肝油、蛋黄等,奶类含量不高,故6个月以下以奶为主食的婴儿,要适量补充。对婴幼儿来说,经常接受日照是机体获取维生素D3的重要途径。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化为维生素D3。这是获得维生素D最经济可靠的办法。
(4)供给量。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婴幼儿每日膳食中维生素D的供给量为:0~7岁为10微克。如果每日摄入超过45微克对人体可能有毒性危害。
(三)水
人体处处皆含水。人体组织中血浆、淋巴、脑脊液等含水量在90%以上,肌肉、神经、结缔组织、红细胞等含水量在60%~80%,就连“铮铮铁骨”,也含有25%的水。水在人体内所占比重随年龄增大而减少。新生儿体内含水总量约占体重的80%,婴儿为70%,幼儿为65%,成人为60%。水是维持生活活动的重要物质,人体失水10%会产生酸中毒,失水20%以上即可危及生命。人1~2个星期不吃食物不至于饿死,如果几天不喝水,就会病倒,甚至于干死。
1.生理功能
(1)构成细胞和体液。水是构成细胞的必要成分,也是体液的主要成分,它广泛分布在组织细胞的内外,构成人体的内环境。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细胞外液占20%。
(2)促进体内物质代谢。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物质和各种代谢产物都能溶于水。机体内一切化学反应都必须有水的参与,水能加速体内的化学反应,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运转和代谢产物的排泄。
(3)调节体温。水是调节和维持体温的重要物质。水的比热大,能吸收较多的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而使体内温度变化不大;水的蒸发性大,蒸发少量的汗就能散发大量的热。如每散发1毫升水,就可散发出2520焦的热。水的流动性大,能随血液循环迅速传到全身,使代谢产生的热量在体内均匀分布。因而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的骤变而产生明显变化。
(4)润滑作用。水是自备的润滑剂,是体腔、关节、眼球等器官良好的润滑剂,如胸腔、腹腔的浆膜,呼吸道,胃肠道的黏膜以及泪液、唾液和关节滑液等都有良好的润滑作用。
2.来源
人体所需要的水有三个来源:饮料水,如饮水、汤及流质食物等,这是人体所需水的主要来源;食物中的水;代谢水,即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分解后产生的水。
理想的饮用水是白开水。生水烧开后,水的密度和表面张力增大,活性增加,温开水(凉白开)很容易透过细胞膜,使细胞得到水分。白开水不含糖,不含甜味剂、色素、香精之类的添加剂,不会造成各种添加剂进入人体,日积月累,伤肝伤肾。日常生活中尽量不选用矿泉水、纯净水、井水、雨水、果汁、饮料代替白开水。
3.需要量
学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水分蒸发多,所以每千克体重需水量相对比成人高,而且年龄越小,需水量相对越多。各年龄儿童每日水的需要量见表2-4-4。体力活动、气候状况及食物性质等都会影响学前儿童对水的需要量。活动量大、气温高需水量多,多食蛋白质和无机盐时,因排泄这些物质需水较多,所以也会增加水的需要量。在发烧、呕吐、腹泻时应注意补充水分。
表2-4-4 各年龄儿童每日水的需要量
婴儿从出生到4个月,未加辅食,只要母乳充裕,一般水分可从母乳中得到满足。在夏天,可在两次哺乳之间喂些水。人工喂养的婴儿,需要较多的水分,应在两次喂奶之间喂水。
学前儿童常因贪玩、渴极了才暴饮一顿。“渴”表示体内细胞已经脱水。应该提醒学前儿童喝水,特别是在夏天,应该有充足的饮水。为了保证学前儿童每日的需水量,应在每餐膳食中提供足够的水分,除此之外每天要喝2~3杯水,每杯200毫升。如果喝水太少,会使尿液浓缩,使各种代谢废物不易排出,代谢废物中的多数物质是有毒的,久贮体内非常有害。此外,浓缩的酸性尿液常刺激膀胱,会诱发泌尿系统感染。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常喝白开水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