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耳的特点
人耳具有感受声音(听觉)和感受身体在空间的位置(位置觉)的双重功能,所以是人的位听器官。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图1-7-1)。
图1-7-1 耳的结构示意图
(一)外耳
外耳是指能从体外看到的耳的部分,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耳廓对称地位于头的两侧,主要由软骨构成,有收集声波和保护外耳道的作用。外耳道前2/3由软骨构成,后1/3由骨构成,可把声音增强传给鼓膜。外耳道内有耳毛、皮脂腺和耵聍腺,耵聍腺能分泌一种叫耵聍(耳屎)的黄色黏稠的液体,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黏附灰尘、小虫等异物的作用,从而保护鼓膜和中耳。
学前儿童耳廓皮下组织非常少,血液循环较差,冬季易生冻疮,如不加保护易复发。学前儿童外耳道壁骨化未完成,比较狭窄,经常用硬物挖耳朵可使外耳道变形。儿童一般到10岁外耳道壁骨化才能完成。外耳道较狭窄,皮肤娇嫩,所以当眼泪、脏水流入外耳道,或损伤外耳道时,可使外耳道感染或长疖(引起耳痛),还可能引起附近组织感染。
(二)中耳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咽鼓管组成。鼓膜是一块椭圆形的薄膜,能随声波振动,把声波传给鼓室内的三块听小骨(依次是锤骨、砧骨、镫骨),并把声音放大传向内耳。为使鼓膜有效传递声音,必须保证鼓膜内外两侧压力一致,只有当鼓室压力与体外大气压力变化相同时,鼓膜才能正常振动。咽鼓管是鼓室通往鼻咽部的一条通道,其在鼻咽部的开口平时是关闭的,只有吞咽时才打开,空气从咽部进入鼓室,使鼓膜两侧气压相等,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所以,为防止鼓膜受损,在鼓膜两侧气压不平衡时(如飞机起降时),应张口做吞咽动作。
学前儿童的咽鼓管短、粗、平直。当鼻咽喉等处被感染时,细菌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而鼓膜血管与脑膜血管相连,进而可能引起脑膜炎或脑的其他病症。
(三)内耳
内耳由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构成。
前庭是卵圆窗内微小的、不规则开关的空腔,内有感受头部空间位置变化和身体做直线变速运动的感受器,半规管内有感受身体做旋转变速运动的感受器,传入神经(位置觉神经)把感受器接收到的信息传到中枢神经系统,根据传来的神经信息,产生位置觉,并反射性地调整躯干、四肢、肌肉的紧张度,以维持身体的平衡。耳蜗是被颅骨包围的一条螺旋盘绕的管道,形状似蜗牛,内耳在此将中耳传来的声音信号转化成神经电冲动,由传入神经(听觉神经)送到大脑。
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由耳廓收集后,经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振动带动三块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再传到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当鼓膜、听小骨受损伤或发生障碍时,引起的听力下降,称为传导性耳聋。当耳蜗、听觉神经或相关的中枢受到损伤时,引起的听力下降或丧失,称为神经性耳聋。
学前儿童耳蜗的基膜纤维的感受能力比成人强,所以听觉比成人灵敏,对噪声更敏感。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噪声会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如恐惧、睡眠不安、心烦气躁、消化不良、记忆力减退及听觉迟钝,严重时可导致听觉丧失。所以学前儿童生活的环境中,声音应该在50分贝以下。
两岁半的乐乐和妈妈外出归来,走进小区主干道,眼前停了一辆大型起重机,其正在施工作业,几乎占据了整个路面,物业保安示意绕道,但妈妈带着乐乐试图从施工车辆旁边缝隙通过,乐乐吓得使劲大哭,不愿前行,但妈妈不予理会,照样拖拽乐乐前行,孩子哭声更大,直接瘫坐地上。妈妈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这么胆小,气得破口大骂,说孩子没出息。
请用幼儿耳的生理特点分析乐乐大哭瘫坐的原因。说说乐乐妈妈做法有什么问题,结合案例讨论科学的保育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