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一)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不仅表现为身高体重的增加,还表现为器官的逐渐分化,功能的逐渐成熟。量变和质变通常是同时进行的,但各有一定的缓急阶段。
(二)生长发育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又表现出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独有的特点,并且前后阶段互相衔接。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各有特点,各阶段按顺序衔接,不能跳跃。如会走路之前必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站立等发育步骤。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产生障碍,都会影响整个婴儿期的发育,并使幼儿前期的发育延迟。
身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程序,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例如在胎儿期的形态发育的顺序:头部领先,其次是躯干,最后为四肢。再如,婴儿期的动作发育的顺序:首先是头部的运动(抬头、转头),以后发展到上肢(取物),再发展到躯干的活动(翻身与直坐),最后发展到下肢的活动(爬、立、行)。这个由头部开始逐渐延伸到下肢的发展趋向也叫“头尾发展规律”。从上肢的发育又可以看出,在初生时,只会无意识地乱动,手几乎不起任何作用;4~5个月时,才能有意识地去拿东西,但这时只会用全手一把抓;到10个月左右才会用指尖去拿东西;要在1岁左右才会灵巧地用两个手指捏起细小的物体。这说明动作是由整个上肢逐渐发展到手指,由身体正中向侧面发展。这称为“正侧发展规律”。
(三)生长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身体各部分的发育比例也不相同
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呈波浪式的、不等速的,在整个生长发育期,全身和大多数器官、系统有两次生长突增高峰,第一次是在胎儿期,第二次是在青春发育初期,而且女比男大约早2年出现(图2-1-1)。
图2-1-1 身高、体重随年龄增长曲线图
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各部分的发育比例是不同的。即从胎儿时较大的头颅、较长的躯干和短小的双腿,发育到成人时较小的头颅(占1/8)、较短的上身和较长的双腿(图2-1-2)。
图2-1-2 胎儿到成人身体各部分比例
(四)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
身体的不同器官或系统的发育不是同时进行的。某一器官可能增长得快,另一些器官增长得比较慢,有的器官却在一定阶段趋于退化。呈现出不同的发育趋势:神经系统领先发育;淋巴系统发育得最快;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图2-1-3)。
图2-1-3 不同系统发育趋势
(五)生长发育具有个体差异性
每个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先天遗传以及先天、后天环境条件的不同,个体发育无论是身体的形态还是机体的功能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每个儿童的体型(高矮胖瘦)、生理功能(强弱)和心理特点(智力高低)是各不相同的,没有两个幼儿的发育水平和发育过程完全一样,即使在一对同卵双生子之间也存在微小的差别。先天因素决定一个孩子发育的可能性,后天因素决定他发育的现实性。
(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相互关联
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在儿童身上是统一的。生理发育是心理发育的基础,而心理的发展也同样影响生理功能。幼儿生理和心理之间相互发生重要的影响。生理上的缺陷会引起心理不正常的发展。
总之,幼教工作要想促使幼儿生长发育达到最高水平,就必须认识和掌握幼儿从小到大生长发育的规律,以及影响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才能有的放矢、更有效地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保证幼儿体智德美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