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呼吸系统常见意外和疾病

一、学前儿童呼吸系统常见意外和疾病

(一)鼻腔异物

1.原因

儿童出于好奇,有时会将一些小物件塞入鼻孔。异物以纸团、小珠子、豆粒、果核、花生米为多见。异物可引起鼻塞,日久可流出很臭的鼻涕。

2.处理

让儿童将无异物的鼻孔按住,用力擤鼻涕;或用羽毛、纸捻等刺激鼻黏膜,引起儿童打喷嚏。如果上述方法无效,应尽快到医院处理。若发现鼻孔有异物,千万不要用镊子去夹,尤其是圆滑的异物,很难夹住,越捅越往深处走,有可能使异物落入气管,十分危险。医生用药物和取异物的工具可手到病除。

(二)气管异物

1.原因

气管、支气管进入异物多见于5岁以下的学前儿童。当儿童正吃东西或口含小物件时,突然大哭、大笑,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气管,使食物呛入气管,形成气管异物。异物以西瓜子、花生米、豆粒、糖豆等圆滑的食物最为多见。

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当异物进入喉部、气管,会引起剧烈的咳嗽,借此来赶走“不速之客”。但儿童气管发育不完善,驱赶力较弱,很难将异物赶走,造成异物在气管内停留。当异物将气管完全堵住时,儿童会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面色青紫。较小的异物还会继续下滑,常常滑入右侧支气管,导致右侧肺不能工作,出现呼吸困难,肺气肿。继发感染后,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儿童气道异物梗阻

2.处理

一旦发现气管异物时,要立即进行急救。

(1)拍背法。若是较小的幼儿,教师要迅速将幼儿倒提起来,双手提住幼儿小腿,拍打背部令其咳嗽、呕吐出来;若较大的幼儿气管出现异常可让其趴卧在成人的腿上,头部向下倾斜,成人轻拍其后背,经上述处理,可使异物咳出。

(2)腹部冲击法。也称海氏急救法。救护者从后方搂住儿童的腰,用右手大拇指的背部顶住上腹部,左手重叠于右手之上,间断地向上、向后冲击性地推压,促使横膈肌压缩肺,产生冲击气流,将气管异物冲出。若患儿昏迷,则可让其仰卧,进行同样的推压。一旦采取上述方法后,仍不能排出,要立即送往医院急救。

3.预防

为了防止气管异物事故的出现,要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不要捡食东西;不要躺在床上吃东西;当幼儿嘴中含有豆粒、花生米等食物时,成人不能一惊一乍,也不能吓唬他,而要同他讲道理,让他吐出来;哭闹时,不要用吃东西来哄。

溺水

(三)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甲、乙、丙三型,同型病毒又可分为若干个亚型。甲型病毒易发生变异,常引起流行。乙型病毒变型缓慢,流行比较局限,丙型病毒很少变异,多呈散发,各型之间不能交叉免疫。

1.流行病学

(1)传染源:流感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自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轻型患者在传播上有重要意义。隐性感染者排出病毒的数量较少而且时间短,故传染意义不大。

(2)传播途径:经飞沫直接传播。当病人咳嗽、打喷嚏及大声说话时,病毒随飞沫喷到周围空气中,侵入正常人的鼻黏膜而传染。也可通过尘埃、手、用具等间接传染。

(3)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免疫时间短,而流感病毒变异性大,但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人在一生中可多次患流感。

(4)流行特征:本病常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流行时间短,常沿交通线迅速蔓延,先集体后散居,先城市后农村,在几个月内,可遍及世界各地,造成全球性的大流行。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

2.临床表现

(1)潜伏期1~3天,短则数小时。

(2)起病急,高热达39℃~40℃,伴有头痛、倦怠乏力、关节肌肉酸痛、眼结膜充血、咽痒、咽痛等。流感的全身症状明显,而呼吸系统症状较轻。儿童患流感容易并发肺炎。

(3)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以肺炎症状为主者,发病1~2日后即出现咳嗽、气促、气喘、发绀等症状;部分病儿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嗜睡、惊厥等;婴幼儿常并发中耳炎。

(4)发热与临床症状可在1~2天达高峰,3~5日内退热,症状随之消失。乏力与咳嗽可持续1~2周。

3.护理

(1)高热时卧床休息,适当降温,婴幼儿多采用物理降温,退热后不要急于活动。还可予以吸氧、输液等处理。患儿高热时切忌捂得太紧,以防体温继续上升而引起惊厥。

(2)患儿居室要有阳光、空气流通。

(3)多饮开水,饮食易消化、有营养。

(4)口鼻腔分泌物及污染物应及时处理。

(5)护理者戴口罩,护理患儿后洗手。

4.预防

(1)让儿童多晒太阳、多参加户外活动,加强体格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加强营养,预防佝偻病与营养不良。

(2)保持居室温度恒定,空气流通,熏蒸消毒。

(3)衣着要适宜,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

(4)流感流行时少到公共场所或戴口罩。

(5)接种流感疫苗。

其他呼吸系统常见疾病